1 治疗方法
低嘌呤饮食、忌饮酒、嘱多饮水,并制动红肿疼痛关节。口服萆薢消痛汤加减,方药组成: 土茯苓50 g,川萆薢40 g,当归20 g,防己10 g,薏苡仁10 g,僵蚕10 g,车前子10 g,玉米须20 g,泽泻30 g,丹参30 g,白术15 g,地龙10g,皂刺10 g,甘草10 g。关节热甚者,加连翘10 g,黄柏10 g;痛甚者,加延胡索20 g,川芎20 g; 肿甚者,加松节30 g,海桐皮30 g; 高脂血症者,加山楂10 g,绞股蓝10 g。上药水煎200 mL,分两次温服,每日1 剂。治疗8 d。
2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主要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见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清楚,主要由于人类缺乏尿酸分解酶,不能将嘌呤代谢终产物进一步分解成可溶于水的尿囊素。现代医学对其急性期的治疗开始并不进行降尿酸治疗。一般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首选,洛索洛芬钠片作为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起到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但此类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可适当加用胃保护剂。其次有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应用,这些药物一般有肝肾毒性,或“反跳”现象,一般在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时应用。但大多治疗缺乏病因针对,无法达到根治,停药后多反复发作,且不良反应较多。
痛风属中医学“历节”“脚气”“浊瘀痹”等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 “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朱丹溪《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热已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其主要病理基础为湿浊瘀毒内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是湿浊郁久、蕴热化毒,流注关节、阻滞筋脉骨节。患者多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肥甘厚等,导致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浊瘀互结,致骨节肿痛、关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温病条辨》云: “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故治宜利湿热,解瘀毒,佐以健脾活血以止痛,笔者应用萆薢消痛汤。以土茯苓及萆薢为君药; 土茯苓除湿解毒、通利关节,《本草正义》云: “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专治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一切恶症。”同时现代医学研究土茯苓有利尿镇痛作用; 萆薢祛风除湿、化浊通痹、利尿排石,其成分皂苷有抗菌、杀虫,并扩张末梢血管,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促进尿酸的排泄; 两药大剂量合用,直解病位之湿浊,通病所之肿痛。以当归、丹参、防己、车前子、泽泻、玉米须、皂刺、地龙等为臣药,当归、丹参活血逐瘀、凉血消痈、补血、调血,以解瘀之痹,又促血之生,使瘀祛血活而新血自生。《名医别录》曰: “防己,疗水肿,风肿,取膀胱之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足挛急……通腠理,利九窍。”作为祛风湿热痹之要药,善行下焦,利膀胱之湿热,达到消肿作用; 车前子,“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消湿热痹痛,而药理研究其可以改善小鼠关节炎症的反应,减退模型小鼠的关节肿胀度; 玉米须、泽泻以利水消肿泻热,缓解关节红肿热痛; 皂刺,辛散走窜之性,祛顽痰浊湿、散结消肿,尽管皂荚苷有毒,而临床应用时加以护脾健胃之药,合理的煎煮服用并未发现有中毒现象。
《本草纲目》曰: “地龙者,性寒而下行,解诸热疾,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主历节风痛”,其对关节肿热,屈伸不利之热痹尤效。诸药在活血之余,又助君药利湿热瘀痹。《神农本草经》曰: “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借以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又可除湿之痹,同时又有提高免疫功能、镇痛抗炎、抗血栓形成及温和的镇痛抗炎作用; 白术为脾胃之要药,土旺则能湿盛,故湿痹者,皆赖之。既健脾土以利水,抑制体质量增加,还可降低血中三酰甘油,减少脂质沉积。两药合用,一利水湿以通其流,一健脾土以运其源。僵蚕以祛风通络、化痰散结; 薏苡仁、白术、僵蚕共为使药,既固护脾胃,有加强利湿通络除痹之效;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并清热解毒。以上诸药共凑祛湿、化瘀,通络、利关节之功效。
萆薢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镇痛、消肿、抗炎作用。缓解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方便、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