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由于血清及体液中尿酸增加,致尿酸盐结晶沉着于各种关节组织中,当关节受累时,则称为痛风性关节炎。该病多发于40 岁以上的男性,但近几年的资料显示,3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逐渐增多。目前还缺乏对因治疗和根治措施,西医多用别嘌呤、秋水仙碱等药物治疗痛风,但长期使用别嘌呤、秋水仙碱等会引起肝肾损害等。笔者自拟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1 治疗方法
自拟痛风方,组成:苍术15 g、炒黄柏10 g、忍冬藤12 g、怀牛膝15 g、虎杖根15 g、薏苡仁30 g、桃仁12 g、萆薢20 g、秦艽12 g、威灵仙15 g、透骨草12 g、茯苓12 g、牛膝12 g、甘草6 g,水煎服,日1 剂。
2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体内血尿酸含量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关节周围组织和皮下组织,尿酸沉积于关节组织内,从而引起关节的红肿、发热、剧痛。日久可导致骨与关节破坏、畸形、功能障碍,晚期还可并发肾炎、结石、高血压病和心血管疾病。血液尿酸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之间的平衡,如尿酸的生成增多、增速或排泄减少、减慢,或虽已排出较正常人为多量,但尿酸的生成量超出排泄的速度,均可使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增高,成为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西医的特效药秋水仙碱和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吲哚美辛等,这些药物的特点是起效快,但易引起“反跳”。且大多数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远期还出现造血功能改变等。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症”“痛风”“白虎历节”等范畴,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与湿相并,合邪为患,或湿热之邪侵袭机体,或风湿寒邪郁而化热,痹阻经络关节,或素有内热,复感风湿寒邪等,致使风湿热邪留恋于肢体、经络、关节,闭阻不通而为热痛。故在治疗上多以苍术、防己、黄柏、栀子,清热祛湿、宣痹通络为法。湿热内蕴,耗气伤血,必致经络凝闭、血脉瘀阻;故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还须辅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故加桃仁、牛膝以活血,加茯苓、薏苡仁祛湿,威灵仙、透骨草通络,萆薢利尿。再观痛风的发病,多为中老年或形体肥而嗜食肥甘者,则可知其与痰湿之邪凝聚有关。此亦顾松园《医镜》所述:“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所以,又用茯苓、薏苡仁以除痰湿。这样,本方直接针对痛风的发病机制,集清热除湿、消瘀化痰、通络止痛于一体,解除病因,故而收到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