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制乌头合制半夏、浙贝治疗痰浊阻滞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12)

文章正文

 

1 治疗方法

    基本方组成:制川乌(先煎)15 g,制半夏10 g,浙贝母10 g,桂枝10 g,白芍10 g,薏米仁30 g,萆薢10 g,土茯苓20 g,川牛膝10 g,秦艽15 g,炙甘草10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车前子15 g,泽泻10 g,防己10 g;关节皮色潮红且皮温升高者,加知母6~10 g,黄柏6~10 g,忍冬藤20 g;关节皮色晦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0 g,丹参15 g。每天1 剂,水煎分上下午服用,15 d 为1 个疗程,连续2 个疗程。嘱患者戒酒,清淡饮食,少荤多素,规律生活,适当体育锻炼。

2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慢性期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内沉着逐渐增多,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受累关节增多,疼痛加剧,炎症往往不能完全消退,并出现痛风石,随着痛风石的不断沉积增多,导致关节肥大、畸形、僵硬、活动受限。抗炎镇痛药可能使症状暂时缓解,但不能完全消失,甚至不能奏效。急性关节红肿热痛之后常遗留关节漫肿疼痛, 关节周围一个或多个硬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病属于中医“白虎历节”范畴。从本组病例的饮食生活习惯及素体来看,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膏粱厚味,伤脾生湿,痰湿之邪走注于关节、肌腠,郁久化热,急性期表现为湿热蕴结,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甚至势如虎咬;痰湿积渐日久,变生痰瘀,则发关节漫肿疼痛、硬结、畸形、僵硬等症,“湿为阴邪,当以温药和之”,即使有兼夹关节红热、舌苔黄腻等化热现象,亦属于标证,非四妙之类单纯清热利湿所能起效,而应使用温经散寒、化痰散结之力较强的乌头、半夏之类方能奏效。

    本方立温通、化痰、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为法。制川乌、制半夏、浙贝母温经散寒,化痰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为君;薏米仁、萆薢、土茯苓利湿泄浊消肿为臣;桂枝助川乌温经通络止痛;白芍养阴清热,防乌、桂之温燥;秦艽、川牛膝清热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解药之毒性。诸药合用,使药至病所,痰湿得化,结滞得通,效如桴鼓。后期还可酌加健脾补肾之品以巩固疗效

    制川乌与制半夏、浙贝母合用,理论上违反了中药“十八反”的配伍禁忌,但历代医家均有应用,在治疗疑难杂症上取得良好疗效。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赤丸:乌头与半夏、茯苓、细辛配伍治疗寒饮腹痛,手足厥逆。宋代《普济本事方》和《圣济总录》中的趁痛丸:草乌与半夏、南星、白僵蚕、乌药、熟地配伍治疗走注历节,诸风软痛,卒中倒地,跌扑伤损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头(附子)、半夏、浙贝均含多种生物碱,经炮制后毒性大大降低,均有抗炎、镇痛作用。从半夏与乌头(附子)所含的其它成分分析,未发现其化学成分属于配伍禁忌, 也未检测到其化学成分之间能产生新的毒性。李永清等临床善用附子与半夏、瓜蒌、川贝母配伍治疗消化、呼吸及循环系统等多种病症,属阳虚、寒凝、痰湿、血瘀之证者疗效十分满意。

    我们将制乌头与制半夏、浙贝合用治疗痰湿阻滞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经常规西药治疗无效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疗效满意,复查肝肾功能及血液分析亦未出现异常表现,说明制乌头与制半夏、浙贝可以配伍应用,且对寒凝、痰瘀之证疗效确切。临床上只要辨证属于寒湿、痰凝等阴浊之邪为患者可大胆配伍应用。本结果表明该方对于痰浊阻滞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巩固。

 




上一篇:葎草车前汤治疗湿热型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自拟中药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