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古已有之,因其疼痛走窜,而风性善行数变,故名。金代朱震亨《格致余论·痛风论》即有“痛风”记述。自西医传入我国之后,袭用了中国医学固有的“痛风”病名。但是古代中医所称之“痛风”既包括具有游走特征的风痹、历节风、白虎历节风等痹痛,也包括当前已知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而引发的急性或慢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等新陈代谢病所称之“痛风”。
1 病因病机
清代徐大椿《医略六书·痛风》云“痛风”的临床表现是“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或瓠,或痛如掣,昼静夜剧”。当前通称之“痛风”即与此相近,本文“痛风”亦指此而言。当前仍然可以使用中医的“痛风”病名,但是不应与“痹”混淆。从中医学角度看“痛风”的病因病机,明代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指出:“痛风”病多为“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笔者认为,痛风病的主要病因为阴虚(或气虚)、湿痰郁热、血瘀。痛风病的主要病机为在阴虚或气虚的基础上,湿痰郁热、血瘀病邪阻滞于脏腑经络、内风走窜。由于关节为经络汇聚之处,故常以关节病变为主。由于肾者主水,为水液代谢的通道,故病邪易累及肾脏;由于小肠具有“化物”功能,大肠具有“变化”功能,故可因小肠及大肠“化物”失常和“变化”失常使病邪不易排出,导致湿痰郁热气结,阻滞经络,而形成阴虚(或气虚)、痰湿郁热、血瘀、气结的主要常见病机。由于阴虚(或气虚)、血瘀、湿气滞结或痰气滞结,经络中的经气受阻,故易产生疼痛。由于阴虚较重、虚阳内动,可以形成阴虚内风,而产生疼痛走窜等十分明显的内风证候等。此外,如果以气虚为主,则可因气虚失摄、虚阳内动,从而形成气虚内风;由于气虚生寒,兼以湿性寒滞凝涩,从而出现气虚寒瘀内风证,但一般属于少数。总体上看,“痛风”的病机多属虚实夹杂,因而使“痛风”病呈现虚实夹杂证候。
2 治则治法
在补虚泄实而以治实邪为主的治疗法则下,拟定清化湿痰、解热舒络、活血散结、止痛熄风兼以补益的具体治法。
3 核心方药
菥络止痛驱风汤组成:菥蓂9~30g,络石藤6~30g,山慈菇3~6g,鱼鳔9~30g,石蒜1.5~3g,枸杞子9~90g,车前子(包煎)6~15g。
方解:菥蓂苦、辛,微寒,归肝、脾经,化湿利水、清热解毒、辛散活血,治疗湿痰热郁、血瘀病邪为患,有排除尿酸、治疗痛风的作用,系君药。络石藤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药性微寒可凉血、味辛能散瘀,功能清化湿痰、解热舒络、止痛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络石藤能显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合成尿酸。山慈菇甘、辛,寒,归肾、肝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山慈菇能对抗痛风,尤其对急性痛风有显著效果。鱼鳔甘、平,归肾、肝经,补肝肾、养血止血、散瘀消肿。枸杞甘、平,归肝、肾、肺经,能养阴益精。上述四药辛散通降、泄补兼备,共为臣药。石蒜辛甘、温,有毒,归肺、胃、肝经,祛痰解毒散结,能明显排出尿酸。蛴螬咸,微温,有毒,归肝经,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云:“味厚于气,阴中之阳”;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云:“可升可降”。本方取其破瘀散结、止痛、解毒、升降兼施。此二药既协助君药和臣药,还可防止药性过于寒凉,共为佐药。车前子甘淡、微寒,归肺、肝、肾、膀胱经,清热利水、渗湿止泻、明目祛痰,能降低尿草酸浓度及形成尿石的风险,为佐使药。全方总体显示出的药性为苦、辛、甘,微寒,归入肝经,而肝主筋脉,筋脉络于关节,故本方功能清解热毒、凉血散瘀、通络止痛、利水散结消肿,兼以养阴益精,使病邪从尿、便排出体外。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本方既能排出尿酸,又能抑制合成尿酸。综合辨析,全方针对痛风病的虚实、标本两个方面均产生治疗作用。此方药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和制方原理,又具有西医药理学明确显著的药理作用,从而显示确切的疗效。
4 辨证加减
在上述“核心方药”的基础上,宜选用治疗痛风的“随证方药”。严重血瘀加苏木3~9g;血瘀热重加丹参9~30g、蠡实3~9g;血瘀寒重加当归6~15g;阳虚寒瘀加蛴螬1.5~4.5g;阴虚血瘀口渴加天花粉9~15g、桑白皮9~15g、枇杷叶9~30g、没食子3~9g、银杏叶3~9g、苏木3~9g、丹参6~30g;阴虚内风加龟甲3~9g、牡蛎15~30g、紫贝齿3~9g、女贞子6~15g、菊花3~9g、天麻6~30g、僵蚕3~15g;气虚湿重加薏苡仁12~60g。
5 辨病加减
痛风病患者常同时罹患现代医学诊断的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因此,在临床时应有充分认识,宜辨证加用以下药味。
并发高脂血症,宜辨证加金银花15~30g、槐角6~15g、黄精9~15g、人参1.5~9g、银耳3~9g、地骨皮9~15g、女贞子6~15g、玉竹6~12g、肉桂1.5~4.5g、山萸肉6~12g、昆布6~15g、海藻6~15g、夜交藤9~18g、泽泻3~6g、丝瓜络9~15~30g、虎杖9~15g、蒲黄6~9g、姜黄6~15g、银杏叶3~9g等。
并发糖尿病,宜辨证加桑叶4.5~9g、桑白皮9~15g、天花粉9~15g、鬼箭羽3~9g、牛蒡子4.5~9g、薏苡仁12~30~60g、没食子3~9g、地骨皮9~15g、女贞子6~15g、儿茶3~9g、连翘6~15g、僵蚕3~9g、葫芦巴3~9g、黄连1.5~3g、黄柏3~9g、灵芝9~15g、葛根9~15g等。
并发动脉硬化,宜辨证加苏木3~9g、丹参9~30g、徐长卿3~9g、赤芍3~9g、骨碎补9~18g、金樱子9~15g、莱菔子3~9g、两面针3~9g、蒺藜6~9g、五味子3~9g、虎杖9~15g、银杏叶3~9g等。
并发冠心病,宜辨证加赤芍3~9g、虎杖9~15g、五味子3~9g、蒲黄6~9g、蒺藜6~9g、延胡索6~15g、桑寄生9~18g、银杏叶3~9g、灵芝9~15g、地龙6~9g、三七1.5~3g等。
并发高血压病,宜辨证加天麻3~9g、石斛6~15g、姜黄3~9g、香附3~6g、蒲黄3~9g、地龙6~9g、浙贝母3~12g、栀子3~12g、青葙子3~15g等。
由于病变部位主要在四肢和肾,属于“远”和“下”部,故可配伍牛膝3~15g引药下行,使病邪由“下”排出体外。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下者不以偶”的原则,治疗方药多宜采用“奇方”,如果病变主要在上时,则宜采用“偶方”,如上下均有病变,则斟酌上下轻重权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