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其中医体质特征概述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5)

文章正文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它组织而引起病损及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过去认为此病欧美国家较我国更为多见, 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高蛋白、高嘌呤食物摄入量的增加,我国痛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陈晓云等于2006 年1 月至12 月对云南省大理市20 岁以上常驻城镇居民7 505 人调查显示痛风总患病率为1.14%,已基本达到欧美报道的水平。痛风发病存在明显的体质倾向性。因此,有关痛风的发病影响因素及中医体质特征也受到了很大重视。现就近几年痛风发病影响因素及中医体质的研究作一概述。

1 发病影响因素

1.1 性别与年龄 痛风曾被认为是男性疾病,有许多数据也证实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吴炜戎等于2006 年11 月至2007 年2 月对广州市荔枝湾区彩虹社区2 788 名16 岁以上居民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痛风合计患病率为1.43%, 按2000 年全国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总患病率为0.72%,男性患病率为1.4%,女性患病率为0.25%,男女患病率之比为5.60∶1。但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男女患病比例有所缩小, 这可能与人们的平均寿命提高有关,因为有调查数据表明女性绝经后,痛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比同龄段男性更快。如有研究显示65 岁年龄以下,男性痛风患病率是女性的4倍;65 岁及以上年龄, 男性痛风患病率是女性的3倍。尽管各地调查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但不论是高尿酸血症还是痛风, 均显示出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的趋势。

    痛风的发生与年龄也有密切的关系, 总体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的趋势。一方面,老年人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更高,持续时间也更长;另一方面老年人有更多的慢性疾病,如代谢综合征、肾功能减退等,这些疾病都会对痛风的发作起促进作用。Mikuls等研究数据显示,1990 至1999 年共有23 918 人被诊断为痛风,占总调查人口的1.39%,男女患病率比为3.6∶1。男性患病率高峰在75~84 岁组(7.3%),女性患病率85 岁以后仍在升高。总体,男女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女性55 岁之后发病率上升加快,随着增龄男女患病比例有所减小。

1.2 地区与种族 地区与种族是与痛风患病率有关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患病率有明显差异。有研究显示,在高原缺氧地区,痛风的患病率比较高, 这是因为高山缺氧使红细胞增多,导致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此外,缺氧使血中乳酸增多,抑制尿酸排泄并促使尿酸在组织中沉积。这表明地理环境确实可影响痛风的发病。另外,欧美国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痛风患病率也较高, 这与区域性饮食结构及习惯密切相关。从种族来看,亚洲黄种人的发病率较西方白种人低,美国的非裔人群发病率较白种人高,新西兰的毛利人和印尼的爪哇岛民患病率均高于当地其他人群。我国台湾省中部的土著居民也是痛风的高发人群, 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分别为41.4%和11.7%。

1.3 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既是痛风发病的生化基础,又是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直接因素。但大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并未发展为痛风, 究竟高尿酸血症者有多少发展成痛风。邵继红等对南京市社区7 888 名20 岁以上居民调查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痛风患病率是3.1%。高尿酸血症人群中痛风患病率明显升高,这一点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对于血尿酸水平偏高的患者应该积极控制尿酸水平, 以达到正常水平为目标,预防发展为痛风。

1.4 药物 日常使用的某些药物也会成为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如钙离子阻滞剂、噻嗪类利尿药、低剂量阿司匹林(≤2.0 g / d)及一些免疫抑制剂等。对于一些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在应用降压药、利尿剂、阿司匹林等药物时也要考虑其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及诱发痛风的风险, 合理地选择不同的药物相配合。

1.5 体重 体重是关系痛风发病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外均有资料显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上升,因此有必要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以降低痛风发病概率。宋娓等调查认为,正常人群中超重人群占20.8%,而高尿酸血症人群则为40.1%。田小草调查研究显示,超重的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2.6%, 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超重的患病率为70.78%。

1.6 饮食与饮酒 大量资料表明高嘌呤、高蛋白饮食与高尿酸血症、痛风有一定关系。常见富含嘌呤的食物有海鲜类、浓肉类汤汁、各种动物内脏,尤其是脑、肝、胰、心、酵母粉制品,以及黄豆、扁豆、紫菜、香菇、菠菜、菜花等蔬菜类。以大米、面食和绿色蔬菜为主食的传统亚洲饮食,嘌呤含量低,因此这些国家痛风的患病率相对较少。相比之下,而欧美国家的人民摄入大量的肉类和海产品等富含嘌呤的食物, 就很容易患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但也有研究指出富含嘌呤的蔬菜并未增加痛风的患病率。饮酒也是促使痛风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酒中乙醇可刺激人体内乳酸合成增加,而乳酸可抑制肾脏排泄尿酸;乙醇还可直接增快人体内嘌呤合成与分解的速度;同时,酒类中的啤酒其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大量嘌呤,对痛风患者很不利。田小草调查显示在2 184 名饮酒者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52%,显著高于非饮酒人群。袁智敏等在广州地区的调查结果提示,长期嗜酒、海鲜、肉制汤,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均增加; 限制嘌呤饮食, 每天可以减少尿中尿酸200~400 mg。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 的蔬菜、水果,如樱桃、番石榴、红椒等,有利于尿酸的排泄, 高剂量的维生素C 摄入可以降低患痛风的风险,对预防痛风的发生有益。

1.7 遗传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涉及多基因遗传,二者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特别是原发性患者与家族遗传关系更密切。有调查显示台湾地区35%患者一级亲属有痛风史。罗彦玲等研究发现32 例痛风阳性家族中, 痛风发病率为18.9%,并认为痛风属于多基因遗传。与痛风发生相关的基因缺陷,包括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S)基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人尿酸盐转运子(hUAT)基因等的变异。

1.8 代谢综合征 对73 例家系痛风与243 例散发痛风患者调查发现, 家系痛风患者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占82%, 散发痛风患者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占80.53%;痛风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比例高达41%,并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1.9 其它① 精神因素、手术都会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产生影响, 尤其是一些器官移植手术后。② 季节也是痛风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春夏和秋冬季节交替之时发病增多。有人认为痛风的季节发病倾向主要与气温有关。③ 运动与痛风也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认为长期从事专业运动训练及高营养饮食(高蛋白、高脂肪)的特殊群体,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都明显高于普通人群。④ 许多资料还表明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水平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有关。一般认为脑力劳动者、白领阶层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和低收入者。

2 中医体质特征

    从广义讲,中医学病因中的脏腑寒热虚实、气血盛衰、情志失调、痰瘀内生等发病观均属于中医体质影响发病的范畴。对此,不少中医学者从临床角度对痛风的体质发病观有阐述,并形成了多种不同观点。

    有脾虚说,如钟洪认为痛风病人多素体脾虚。有湿热说,如洪国章提出痛风由平素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致湿壅下焦,郁而化热致病;蒙木荣认为脾运失司,酿生湿热是痛风的内在因素。有热毒说,如宋绍亮等认为痛风存在素体阳盛,脏腑积热蕴毒,热毒气壅于血脉的内在因素。脏腑功能失调说,如朱良春指出痛风多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脏腑功能失调;朱维平等认为痛风病因病机多为肝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异常,蓄而化湿,浊毒流注脏腑经脉而发病。从体质分类角度,邓棋卫等根据王琦九分法对26 例痛风患者按中医体质进行分类:17 例属于痰湿体质,4 例平和质,3 例平和质兼痰湿体质,1 例阳虚体质,1 例气虚质,显示出痛风发病有一定的中医体质类型倾向性。李明蕾等认为个体体质差异影响着痛风发病, 并指出痛风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与绝经期后的女性为主, 大多具有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等痰湿体质的基本特征。

3 问题与展望

3.1 虽然人们对痛风的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如有研究发现饮白酒或啤酒与痛风的危险性升高相关,饮葡萄酒或摄食富含嘌呤的蔬菜与痛风的危险性无关, 而摄食植物性蛋白可能与痛风的危险性降低相关。这还应进一步调查论证,因为对这些因素研究明确可以减少痛风患者的饮食限制, 这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增高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3.2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及预判病情发展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从中医来看,痛风发病确实有体质倾向性,多数认为与痰湿有关;同时,从体质角度探讨痛风的发病可以横向将痛风的若干影响因素贯穿起来, 对于防治有重要指导价值。但目前体质分型方面缺少统一标准,大家各执一是;实验研究还很薄弱,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联系还不够紧密。

3.3 痛风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痛风病的预防、康复均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但一些影响因素还停留在表象的认识, 其内在机制还不明确因而无法对防治起具体的指导; 几种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对痛风发病的影响也欠研究, 比如对某种体质特征人群的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今后还应加强痛风发病影响因素中内在影响机制的研究, 对于综合因素影响的研究及基于中医“内外因”共同作用发病观指导下的痛风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还应加强。




上一篇: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痛风验案四则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