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西医对于此病虽有确切疗效,但难于根治,复发率高,且副作用较大。笔者从治本出发,以运脾除湿、益肾化气法治疗痛风,对改善症状、降低及控制血尿酸水平收到满意效果。
1 治疗方法
治法以运脾除湿、益肾化气为主,根据临床分期及伴随症状加减变化。基本方为党参20 g、猪苓、茯苓各20 g,苍术、白术各15 g,薏苡仁30 g,车前子15 g,生地20 g,枸杞20 g,怀山药20 g,杜仲20 g,牛膝20 g,肉桂8 g。①急往发作期: 对湿浊热化而见关节红肿热甚者选加黄柏、生石膏、忍冬藤、土获苓、萆薢、茵陈、地龙、蚕砂、水牛角、白花蛇舌草;湿浊寒化而表现为关节剧痛,红肿不甚者加川乌、草乌、麻黄、细辛; 无论寒热,凡痛剧者加白芷、元胡、全蝎、蜈蚣; 瘀血阻滞者加桃仁、泽兰、土鳖虫、三七、丹皮。②发作间歇期: 关节症状已消失而以血尿酸增高为特点,重在治本,以调理脾肾为主,使血尿酸生成减少,促进排泄,治以基本方煎服。伴关节畸形、痛风结节形成者加炮山甲、蜣螂、威灵仙、僵蚕、松节; 伴高血脂症者加生山楂、麦芽、泽泻; 伴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石韦; 伴高血压、冠心病者加钩藤、丹参、郁金。1 剂/d,水煎取汁,分2 次温服,1个月为1 个疗程。服药期间应禁酒戒烟,饮食宜清淡,忌食豆制品、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注意休息,调节情志,经常抬高患肢,鼓励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
2 讨论
痛风属祖国医学“痹证”、“历节”范畴,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由高尿酸血症长期积累发展所致,治疗常采用秋水仙碱、消炎痛、痛风利仙等药物,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胃肠反应大,患者不易接受,且无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效果,停药后易复发。目前,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大多强调邪气为患,而忽视正虚,认为该病系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恣食肥甘厚味,酒醴乳酪,蕴化湿热,留滞筋脉肌肉关节所致。常以祛风散寒除湿或清热解毒法治疗而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应将血尿酸控制作为关键环节。脾主运化,若运化功能减退,则致水液停滞,产生湿浊瘀毒; 肾主水液,如肾脏蒸腾气化功能失常,而致关门不利,体内湿浊瘀毒不能自小便排出,则沉滞体内而发病。从经络循行看,痛风之好发部位为第1 跖趾关带及踝关节,为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所循。故治宜脾肾同治,运脾利湿,益肾化气。方中党参、茯苓健脾扶正; 苍术、白术、薏苡仁健脾化湿; 猪苓、车前子利小便,淡渗除湿; 生地、枸杞、怀山药补肾益精; 杜仲益肾强腰,养筋活络; 肉桂温阳化气,专治阳不化气所致之水湿停留;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若一味强调泄浊排毒,则病邪至肾而不得出,必壅滞于肾,久则并发肾病及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笔者认为,采用运脾除湿、益肾化气法,抓住了控制血尿酸这一治疗痛风之关键,因而显效迅速,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