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的首发症状,是嘌呤代谢紊乱的遗传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明显年轻化的趋势。WHO将其认定为世界十大顽疾之一,是继糖尿病之后的人类第二大综合性代谢疾病,给社会及个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笔者近年来以四妙散痛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满意,
1 治疗方法:饮食指导,饮食清淡,避免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脑、鱼、虾蟹及豆类等,禁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每日多饮水,饮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利于尿酸排泄;多食用碱性食物,以碱化尿液。以四妙散痛方为基本方,其组成为:苍术、薏苡仁、黄柏、茯苓、土茯苓、牛膝、骨碎补、蚕沙、木瓜、威灵仙、乳香、甘草。血瘀甚者加丹参,上肢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桑枝,下肢关节痛甚加萆薢。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ml,早晚分服。疗程为2周。
2 讨论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特异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下肢,临床表现主要为起病急骤,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红肿热痛,痛势剧烈,昼轻夜重、反复发作。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降尿酸药及激素口服治疗,疗效确切,起效快,但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而中医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及治疗体系。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白虎历节风”范畴。“痛风”之名最早记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百节痛风无久新者”,裘庆元《医学传灯·痛风》中描述痛风的表现:“有痛而不肿者,有肿而且痛者,或头生红点,指趾肿如槌者”。其发病多因平素多食高粱厚味,致脾失运化,痰湿内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寒邪郁久化热,湿热内蕴,流注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不通而发为痹证。其病机总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热毒为标,因此治疗当以清热利湿通络治其标,健脾补肾培其本为主。四妙散痛方由四妙散加减而来,为临床效验方,其中薏苡仁、黄柏清热利湿泄浊;土茯苓具除湿解毒,通关利节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落新妇苷具有抗炎、镇痛、利尿等作用;茯苓渗湿健脾,苍术燥湿健脾;木瓜、威灵仙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止痛;牛膝、骨碎补强筋骨,补肝肾;蚕沙原名“原蚕屎”,首载于《名医别录》,《本草汇言》言其“味甘,气温,可升可降,可行可散”,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等。《本草求原》称其为风湿专药,凡风湿瘫缓均宜。乳香辛苦温,人心、肝、脾经,善于调气活血,定痛,《本草汇言》云:“乳香,活血去风,舒筋止痛之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脾肾同调,寒热并用,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