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方法
用培元化浊汤( 黄芪30 g,菟丝子10 g,黄精15 g,薏苡仁15 g,延胡索10 g,土茯苓15 g,丝瓜络10 g,山慈菇10 g,威灵仙10 g) 治疗,疗程12 周。
2、讨论
因饮食结构改变,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慢性关节损害的情况明显增多。仍有观点认为,血尿酸浓度越高、病程越长,发生痛风的机会越大。急性痛风后如不积极控制尿酸水平,血液中尿酸就易形成结晶,沉积于关节、滑膜、软骨中,引起周围组织慢性排斥,炎症细胞和趋化因子反复浸润,造成关节骨质侵蚀缺损和周围组织纤维化,发生僵硬畸形,活动受限,影响关节功能,降低生存质量。
“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名医别录》,朱丹溪创立的“痛风”说,与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呈交集关系,而痛风慢性关节炎期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痛风”描述不尽相同,其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的特点,更符合中医“痹证”范畴。对于慢性关节炎的病机分析,《丹溪摘玄•痛风门》曰: “或因饮酒当风,汗出入水,以致肌肉不仁,血脉凝涩,使关节不得流通,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历节疼痛,走注四肢间节而无常处。”
笔者将其病机归纳为历节痛发作后,肾气化失常,开合不利,难以泄浊利湿而致痰瘀内聚,又因恣食肥甘、以酒为浆,致伤脾失运,湿浊不去,流注关节、骨骼,气血凝滞而形成痹痛,久病脾虚则化源不足,气血无以充养骨节,而现肾虚骨痛,腰酸足软; 湿阻痰聚,津液不行,则肢节僵硬、重着; 纳运不畅则气机阻闭,胸膈痞满。因此,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将肾虚湿蕴型痛风慢性关节炎期作为此次研究类型,确立了以益肾健脾,祛风除湿为主的治疗法则。
培元化浊汤由黄芪、菟丝子、黄精、薏苡仁、延胡索、土茯苓、丝瓜络、山慈菇、威灵仙等9 味药物组成。方中黄芪性微温、味甘,既能益中补虚,健脾升阳,又能行滞通痹,利水消肿,菟丝子补益肾气,固精缩尿,二者开合益彰,“先后”同治,共为君药; 黄精健脾益肾,补气养阴,薏苡仁利水渗湿,除痹散结,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共为臣药; 土茯苓除湿祛热,入络搜剔,通利关节,丝瓜络祛风通络,山慈菇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佐药,威灵仙性猛烈,宣通经络,利湿除痹,故为使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保护肾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的效用已获得公认,菟丝子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造血功能,黄精能抑制脂质过氧化,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土茯苓所含落新妇苷能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生薏苡仁能解热镇痛,二者均有抑制炎症反应之效,丝瓜络中皂苷物质有可能促进沉积的痛风石分解,改善关节、软组织活动度,而山慈菇所含多种生物碱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且对嘌呤的合成、排泄有一定影响。
慢性关节炎期患者已存在代谢紊乱,常伴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患者不仅受到慢性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折磨,还有生理机能减退、生存质量下降的困扰,目前仍无有效治疗方法,严重者需要手术剔除痛风石,对受损关节矫形等。故本课题选择本期作为观察对象,希望运用中医辨证原则和多靶点作用,使其在改善痛风患者脂质代谢紊乱、抑制炎症反应、预防痛风发作、防止肾损害等方面发挥一定优势。
与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样,痛风慢性关节炎期的病性也是本虚标实,即脾肾亏虚,湿浊蕴结,该方重在固本培元,利水化浊,先“开益其源”,培育肾精,以实脏腑清气,再“疏浚其道”,开利骨节百骸,荡涤经络之中郁滞湿浊。根据中老年人体质情况及痛风慢性关节炎期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针对性选择符合肾虚湿蕴证的患者,运用培元化浊汤治疗。结果表明,培元化浊汤确能发挥类似与苯溴马隆的效果,在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防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减轻患者远期临床症状上具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