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发红为主,血中的尿酸以钠盐形式沉积于关节中,引发关节组织内的免疫反应,形成关节炎症。慢性痛风常伴关节痛风石、肾炎、尿路结石等并发症。中医无此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归属于“热痹”范畴。其病因病机是患者素体阴虚阳热,,经络关节复受湿热之邪所痹阻,不通则痛,久聚成瘀毒。正如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厥阴有余……不足病生热痹。”《证治准绳•痹》言:“热痹者,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临证中笔者以宣痹汤化裁治疗本病取得良效,现将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分期治疗
宣痹汤为淸代吴瑭所创,首见于《温病条辨》,原文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方中集清热利湿之防己、滑石、山梔子、赤小豆、连翘,化湿通痹之蚕沙、薏苡仁, 温化之半夏为一体,又有杏仁开宣肺气以利上源,所以是吴鞠通推崇治疗热痹之祖方。笔者以宣痹汤化裁治疗各型痛风,一般按急性期、慢性期和间歇期三期处方并随证加减。
急性期患者起病较急,多于下半夜开始,关节突发肿胀、热痛、疼痛难忍,持续天数为1 ~2周不等,可伴有全身发热症状,寒战,厌食,头痛,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血尿酸由于已经生成沉淀,尿酸值比平时最高值反降低。 此多因湿热之邪痹阻经脉,复感湿热客邪,内外相引为病。予宣痹汤合连朴饮加减以清热化湿、通痹止痛。药用:薏苡仁30 g,杏仁15 g, 黄连5 g,山梔子10 g,法半夏10 g, 厚朴10 g,乳香10 g,没药10 g,防己15 g,蚕沙15 g,滑石15 g,赤小見 20 g,连翘15 g。红肿甚可去辛温之法半夏,加性寒善通之忍冬藤30 g、 拳参10 g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痛甚者可给予全蝎5 g、片姜黄10 g 以通络止痛、发热口渴甚者,加生石膏30 g,取其辛寒,清气分热邪而存津。
慢性期患者痛风频繁发作,常伴关节处痛风石形成。症见关节畸形肿胀、屈伸不利,部分患者可见肌肤色紫暗、局部发热刺痛,或者有小便不利、腰痛等泌尿系结石症状,舌质紫暗,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本期患者,多因湿热痹阻关节经络日久,湿聚成瘀及蕴酿成毒,治疗应当宣痹通络、化瘀解毒予以宣痹汤合桃红饮化裁,药用: 薏苡仁30 g,杏仁15 g,蚕沙10 g,滑石15 g,连翘15 g,忍冬藤15 g,当归10 g,生地黄15 g,桃仁10 g,红花10 g,三七6 g。伴有泌尿系结石予鸡内金10 g、海金沙15 g以排石利尿;热毒甚者加白花蛇舌草 20 g、蚤休10 g以清热解毒。
间歇期尿酸偏髙,辨证为湿热痹阻者,用原方加秦艽15 g、三七6 g。
治疗本病,笔者还常根据不同部位的发病,应用不同的祛风湿热痹的药物,效果显著。发热明显,可以加黄连,并重用生石膏;上肢关节肿痛者,加片姜黄、秦艽以祛风除湿止痛;下肢关节肿痛者,加牛膝、独活;伴腰痛者,加肉苁蓉、杜仲、牛膝、狗脊强肾以祛风湿。此 外,可酌情加入虫类药物如全蝎、 地龙、乌梢蛇、蕲蛇等以祛风除湿、入络搜邪、通络止痛。
宣痹汤以其利湿清热、宣通三焦、通络除痹之功效而被临床应用为治疗痛风之主方,然祛湿之品皆有伤阴之弊。若患者出现口干、口苦、舌苔干燥,乃诸药性燥、伤及津液,可酌加葛根、玄参以顾护津液。
2 注重饮食调理
痛风乃肾脏嘌呤代谢混乱所致,中医多辨为湿热。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饮食调理尤为重要。湿热证的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滋腻、饮酒等。辛辣助热,滋腻生湿留邪,易致病情缠绵反复;酒乃湿热之物, 先贤叶天士有言:“酒客,里湿素盛。”故患者应保持低嘌呤饮食,尽量避免进食豆制品、海鲜之类食物。注重饮食调理是提髙疗效,降低复发的重要环节。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农民,邵东县人。2005年8月12日由家属背来就诊。主诉:发热,右下肢关节肿痛2 天。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肢膝、踝关节红肿,疼痛难忍,局部烧灼感,胸闷心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濡数。查:神志清,表情痛苦,心肺(-),右膝关节红肿,踝关节及足背红肿。右下肢X 线正侧位片无异常;尿酸563 µmol/L;血象正常。西医诊断为“痛风”。中医诊断为“热痹”,辨证属湿热内蕴,热重湿轻。治以清热祛湿、宣痹通络、消肿止痛。方用宣痹汤加减。 处方:忍冬藤30 g,防己15 g,薏苡仁15 g,赤小豆15 g,番沙15 g,黄 连5 g,山梔子10 g,连翘15 g,滑石 15 g,片姜黄10 g,乳香10 g,没药10 g,全蝎5 g,拳参10 g。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用。
二诊:服药7剂后,发热已退,疼痛减轻,红肿稍减。能拄拐下地行走,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患者热减,余湿尤存,气血壅滞。前方去黄连、山梔子、连翘,加三七5 g、秦 艽15 g,继服。
三诊:服药7剂后,诸症若失,尿酸正常,原方继进5剂善后。随访5年未见复发。
4 体会
痛风一症,临床患者颇多,据其临床症状,符合湿热痹痛之证者,笔者以吴氏宣痹汤为基础方, 治疗痛风三十余载,屡试屡验。湿热素有“清化两难”之说,难在辨证湿热之多少,把握寒温用药之主次。痹者,不通也,不通则痛。故治疗痛风当以清热祛湿、通络除痹、消肿止痛为法。吴氏宣痹汤具有清热祛湿、通络除痹之功,临床根据不同体质,热重湿重,痛甚肿甚,挟风兼寒酌情加入温阳益气、养血滋阴、清热怯湿、消肿止痛之品,自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