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方法
1.1 一般治疗
避免高嘌呤饮食,禁止饮酒,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冷、受湿等诱发因素,多休息,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 以上,降低肥胖体质指数。
1.2 药物治疗
给予四妙五苓散加味治疗,药物组成: 苍术15g,黄柏20g,怀牛膝30g,薏苡仁30g,桂枝6g,白术10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24g,芦根30g,白茅根30g,桃仁20g,甘草10g。每日1 剂,加清水300mL,煎汁150mL,再复加水煎取汁150mL,早晚两次饭后30min 温服150mL。14d 为1 个疗程。
2、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热痹”或“脉痹”的范畴,出自《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文中言“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有余,湿热内蕴,内生痰湿瘀浊,流注血脉关节,则为红肿热痛之热痹。《金匮翼》中对热痹亦有详论,文中言“热痹者,闭热于内也。《内经》论痹有云∶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阳遭阴者,腑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然而闷也”,此论于热痹之病因病机有独到之处,其热淫于内,源于气化不得斡旋,外为寒邪所阻,故而交织缠绵,湿热瘀浊不得宣散,内盛为病,本研究所选之五苓散之妙处亦在于此。
该方可拆分为两方,即四妙散、五苓散加味而得,四妙散由《丹溪心法》之二妙散加味而得,《素问•太阴阳明论》言“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朱丹溪此方主治湿热下注之证,清代张秉成在丹溪二妙散的基础上加用怀牛膝、薏苡仁,引药下行,健脾利湿,使湿热因势利导,有下行之机,方中苍术燥湿健脾; 黄柏清热燥湿;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湿热下行; 苡仁祛湿热,利筋络。4 味合用,补泻兼施,为治湿热痹证之良方。现代医家对此方研究甚为丰富,以该方为主进行加味组合,不仅可以缓解急性期患者关节的红肿疼痛,降低血尿酸水平,对于炎症细胞的活化,炎性因子的激活,急性期炎症指标( ESR) 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五苓散为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方,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后世医家多用于水肿及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家未言此方用治痛风,但正如清代尤怡所言,本病湿热内郁,盖因寒邪外困所致,五苓散外可祛风解肌,使邪有出路,内而化湿利水,使湿热有下行之机,与四妙散合用,有标本兼治之妙,“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而本方加用芦根、白茅根使湿热息息下行从小便而解,桃仁性滑利,加用之以使痰瘀可从大便而解。秋水仙碱通过抑制炎性细胞的活化及炎性因子的释放而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之功,但因其破坏纺锤体,影响有丝分裂而有细胞毒作用,限制了其慢性期的应用,临床常用于急性期的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四妙五苓散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秋水仙碱治疗( P < 0. 05) ,疼痛、压痛、红肿积分也更低( P < 0. 01) 。治疗后,两组CRP、ESR 及UA 水平均明显降低( P < 0. 01) ,UA、ESR 降低程度更大( P < 0. 01) 。说明以四妙五苓散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患者的症状和生化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该方经济实惠,见效快,疗效稳定,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