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产生尿酸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过多的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肾脏等部位,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属于中医学“痹病”“历节病” “痛风” “脚气”等范畴。“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 “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元•朱丹溪《格致余论》: “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详细记载了痛风发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了病因病机,提出了多种诊治方法,形成了较完整的痛风学说。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皆由“风湿” “风血相搏”所致,唐•王熹《外台秘要》、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等对于痛风也有介绍。
1 病因病机
1. 1 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年高体衰是共同发病基础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素体禀赋不足,阴阳失调,先天之精不足,精不化气,湿浊内停,蕴结为害,流注关节、肌肉、筋骨、经脉,发为痛风。平素过食醇酒厚味、膏粱辛辣之物,伤及脾胃,致脾失健运,脾胃升清降浊失司,久之脾损及肾,亦使肾之气化、升清降浊功能受损,所谓“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痛风多见于中年以后,故与脏气衰退不无关系,其中尤以脾肾为主。肾精亏耗,肾虚难以气化泄浊; 脾气不足,脾虚生湿,湿蕴生热,每致湿浊热毒趋下为患,发为痛风。
1. 2 脾肾不足、湿热内生是重要的发病机制脾主运化水湿,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从而产生湿浊等病理产物;肾主水,主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均有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若各种原因造成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清浊不分,则湿浊不能正常排出体外,湿热搏结,内聚为患。湿热内生与脾肾不足常相互作用,脾肾不足为本,湿热内生为标,脾肾不足导致湿浊内生,日久化热; 湿热内生可加剧脾肾损伤。故脾肾不足,湿浊热毒停聚,流注于关节便发为痛风性关节炎,湿凝肌腠则为结石之顽症。
1. 3 湿热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是关键病理环节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或不节饮食,嗜酒、善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肾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痰湿不能泄化,湿浊内生,聚而成毒,并与血相结为浊瘀,滞留于经脉,湿瘀郁久亦可化热,而致湿热毒瘀互结,则骨节肿痛、关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
1. 4 病位在肾,与肝、脾等脏密切相关肾居下焦,主水液代谢,津液代谢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肾阴和肾阳的协调作用,机体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升清降浊。其清者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蒸于肺; 浊者则化为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若肾阴阳失调,津液运化失司,清浊不分,则见湿浊内生。可见肾之阴阳平衡,蒸腾气化功能正常,对水液代谢有重要作用。过食肥甘,湿热稽留不去,其原因除脾运不及外,更主要的是肾的降浊功能失常。《素问•五脏生成》曰: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王冰注解: “肾合骨,其荣发。甘益脾,胜于肾,肾不胜,故骨痛而发堕落。”( 《王冰素问注•卷三》) 若肾脏亏虚不能胜任升清降浊之职,湿热滞留,郁而化热,湿热流窜于筋骨,注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则发骨节疼痛。
《内经》载: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为仓廪之官,腐熟水谷,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养。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厚味,或素体脾虚,嗜酒及肥甘厚味之品,致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滞留成湿,湿郁化热,湿热瘀阻关节经脉,形成痹证之潜在内因。肝脏疏泄功能失调与本病有密切联系,《医学传灯•痛风》: “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皆由肝经血少火盛,热极生风,非是外来风邪。”肝主疏泄,性急则多怒,因怒致郁,因怒化火,疏泄失司; 忧思过度,因思致结,郁结过度,气失条达; 气、血、阴、阳亏虚,肝体失养,肝用不足,失其疏泄; 疏泄失宜,则水谷津液不归正化,酿湿生痰蕴毒,痰毒为情志所引起,其病机以血热者居多,临床所见虽经严格的饮食控制却不能减缓痛风发作者,多属此类。
1. 5 病久及肾形成关格是疾病发展的不良结局痛风病病程日久,可发展为痛风性肾病。痹证日久,气血瘀滞,浊瘀久聚成毒,损及脾肾,邪伤肾阴,阴虚内热灼伤津液,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 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则痛而为腰痛; 热伤肾络,血溢络外则为血尿。故临床表现初为腰痛、尿血,久则三焦壅塞而成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的肾功能衰竭症。
2 诊断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中痛风的临床表现,及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1977 年ACR 急性痛风关节炎分类标准》中的西医标准诊断。
3 中医治疗
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证与辨病结合,并据此拟定治疗方法。湿热、痰浊、瘀血、肝脾肾不足是主要病因病机,据此辨病辨证,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和肝肾阴虚是基本证型。痛风急性发作期多以实证为主,慢性期多虚实并见,风湿寒热为常见的病理因素,湿热内蕴证为发病之始,又是病情转化的关键,兼夹证以脾虚为最常见,其次为血瘀。临证时在内服汤剂的同时,可配合外用膏药、洗剂、针刺等。
3. 1 辨证治疗
3. 1. 1 湿热蕴结证: 症见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疼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 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剂选四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方药组成: 炒苍术15 g,川黄柏15 g,川牛膝15 g,茵陈15 g,羌活10 g,独活10 g,全当归15 g,川芎10 g,虎杖15 g,防风10 g,土茯苓10 g,萆薢15 g,泽泻10 g。
3. 1. 2 瘀热阻滞证: 症见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曲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垒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治以散瘀清热止痛,方剂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药组成:全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茵陈10 g,威灵仙10 g,海风藤10 g,猪苓10 g,茯苓10 g,金钱草10 g,土茯苓15 g,萆薢15 g。
3. 1. 3 痰浊阻滞证: 症见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垒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胖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或弦滑。治以化痰祛瘀软坚通络,方选六君子汤加减,方药组成: 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20 g,虎杖15 g,萆薢15 g,车前子20 g,黄柏10 g,青风藤15 g,老鹳草15 g,鹿衔草10 g,地龙10 g 等。
3. 1. 4 肝肾阴虚证: 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虎咬,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甚,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以补益肝肾强健筋骨,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方药组成:独活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牛膝15 g,细辛3 g,秦艽10 g,茯苓30 g,肉桂心6 g,防风10 g,川芎10 g,人参10 g,甘草6 g,当归15 g,芍药15 g,干地黄15 g,泽泻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
3. 2 复方治疗
本病选方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寓祛邪中扶正,健脾化痰祛瘀通络、补益肝肾强健筋骨,或注重辨别兼夹证候进行辨证加减,选方用药。
( 1) 泄浊除痹颗粒: 方药组成: 土茯苓30 g,萆薢10 g,生薏苡仁10 g,威灵仙10 g,木瓜10 g,山慈菇10 g,泽泻10 g,泽兰10 g,王不留行10 g,牛膝10 g,生蒲黄12 g,车前子10 g。方中土茯苓泄浊解毒,健胃燥湿,通利关节,萆薢分清泄浊,两药配合,可使尿酸降低,关节肿痛解除; 威灵仙、木瓜可通络止痛,治腰膝痹痛,溶解尿酸; 泽兰、王不留行、牛膝、生蒲黄活血祛瘀,通经,散瘀止痛,推陈致新; 生薏苡仁、泽泻、车前草、山慈菇泄浊清热,排泄尿酸。诸药相伍,使浊毒得以泄化,瘀结得以清除。
( 2) 伸秦颗粒: 方药组成: 伸筋草颗粒30 g,秦皮颗粒30 g,车前子颗粒30 g,陈皮颗粒6 g,苍术颗粒10 g,牛膝颗粒15 g,黄柏颗粒10 g,薏苡仁颗粒30 g,当归颗粒10 g,忍冬藤颗粒30 g,甘草颗粒6 g 等。诸药相伍,具有清热燥湿、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方中伸筋草味苦、辛,性温,具有祛风除湿、舒经活络之效,伸筋草提取物能镇痛,且能利尿及增进尿酸排泄。秦皮,味苦、涩,性寒,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秦皮甲素可促进大鼠及兔尿酸排泄,促进尿酸排泄的机理与兴奋交感神经系统,抑制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等有关。车前子,味甘,性寒,具有利尿通淋渗湿之效,药理研究表明其能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煎剂少量多次注入兔膝关节腔内,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加强关节囊的紧张度。黄柏清热燥湿; 苍术燥湿健脾; 薏苡仁泄浊利尿,具有排尿酸作用,有研究发现薏苡仁所含的薏仁内酯对中枢有镇静作用,并有一定抗炎作用。怀牛膝有补益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之功。陈皮理气和胃,味辛性温,可防苦寒药伤胃,起到护胃的作用。当归活血止痛; 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3) 痛风合剂: 方药组成: 苍术15 g,黄柏15 g,蒲公英20 g,地丁20 g,赤芍15 g,土茯苓25 g,大黄10 g( 后下) ,芒硝5 g,车前子10 g( 包煎) ,萆薢15 g,茵陈15 g,葛根10 g 等。方中以黄柏、苍术为君药,清热燥湿; 以大黄、芒硝、车前子为臣药,泄浊解毒、清利湿热; 佐以蒲公英、地丁、赤药、土茯苓、萆薢、茵陈,增强清热燥湿、泄浊解毒之功,同时土茯苓、萆薢、茵陈还有通利关节的功效; 葛根为使,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调和诸药以防伤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泄浊解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芒硝、车前子3 味药具有通便利尿的作用,而土茯苓、萆薢有降尿酸的作用。208 痛风合剂2 号方药物组成: 山药20 g,白术15 g,鸡血藤15 g,土茯苓20 g,赤芍15 g,丹参15 g,补骨脂10 g 等。方中以山药、白术为君药以益气健脾; 土茯苓为臣药,辅助君药以健脾利湿,通利关节; 佐以鸡血藤、丹参、赤芍以活血化瘀、通利关节、升清降浊; 使以补骨脂,合君、臣药温补脾阳以利湿,助佐药补脾肾以防伤正。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活血化瘀、通利关节之功。
( 4) 萆薢泄浊除痹汤: 方药组成: 萆薢、牛膝各10 ~ 20 g,豨莶草、决明子、忍冬藤各15 ~30 g,蚕砂、地肤子、泽泻各10 g,独活、地枫皮各6 ~ 9 g,桑寄生、络石藤各15 g。病变关节在上肢者加羌活6 g; 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者加全蝎、蜈蚣各3 g; 关节有变形者加皂角刺、炮山甲各10 g。方中以萆薢利湿泄浊、祛风除痹为君; 臣以豨莶草善祛筋骨间风湿,通经络,利关节;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清泻肝火,又兼平抑肝阳,润肠通便,有助热毒向下走泄; 蚕砂祛风除湿舒筋;独活祛风湿,止痹痛;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与独活、地枫皮相伍,专治下肢风湿痹痛; 泽泻、地肤子清热利湿通淋; 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 络石藤、忍冬藤祛风通络除痹,共为佐使。诸药共奏泄浊除痹、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
3. 3 中成药治疗
( 1) 新癀片: 由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吲哚美辛等组成。方中肿节风,性苦、平,有清热祛风、活血祛瘀之功; 三七可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牛黄有清热解毒、镇静之功效; 珍珠层粉性甘、咸、寒,能平肝清热,安神定痛。全方共奏清热祛风利湿、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药理试验证实新癀片可以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的水平,控制炎症反应。研究表明肿节风含有谷甾醇、异秦皮啶等7 种化合物,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具有抗恶性肿瘤、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能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三七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黄酮类化合物、三七素、糖类、氨基酸、β-谷甾醇等,其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炎性渗出和组织消肿以及炎症后期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可改善血管通透性、调节机体免疫,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珍珠层粉主要化学成分为钙及多种氨基酸,具有抗炎及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 2) 四妙丸: 源于《成方便读》。药物组成:苍术125 g,牛膝125 g,黄柏( 盐炒) 250 g,薏苡仁250 g。制丸剂,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方中苍术苦温而能燥湿; 黄柏苦寒,祛下焦湿热毒邪;牛膝活血化瘀通络,且能补肝肾强筋骨; 薏苡仁祛湿热而利筋络。全方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化瘀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柏、苍术组成的二妙散对超敏反应有影响。牛膝多糖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升高血清溶血素和脾脏内抗体形成的细胞数,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激发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性T 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的活性。薏苡仁多糖( 薏苡仁的主要成分) 可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促进溶血素及溶血空斑形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表明薏苡仁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 3) 通滞苏润红胶囊: 源于维吾尔族医学验方,药物组成: 秋水仙、番泻叶、诃子肉、西红花、盒果藤、司卡摩尼亚脂、巴旦仁等,具有开通阻滞、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方中秋水仙: 属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鳞茎,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碱具有细胞毒作用,能有效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为君药; 番泻叶: 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具有强抗菌消炎、利胆、清热解毒、通便、祛瘀凉血、排除胃肠积滞等作用; 诃子肉: 使君子科植物诃子或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涩肠止泻、敛肺利咽的功效,可抗菌消炎、强心利尿、健脾胃、祛风湿痛、涩肠止血、肠炎痢疾等; 西红花: 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具有养血活血、生新化瘀、凉血解毒、镇痛安神的功效,能明显增加供血、供氧,改善血液的瘀滞状态,缓解风湿骨痛等症状,能够消除君药对胃肠道引起的不适反应; 盒果藤: 旋花科植物灯笼牵牛( 布袋旋花) ,其功效为泻下; 司卡摩尼亚脂: 为旋花科植物胶旋花的根部乳状渗出物经干燥加工而成,其功效为消除异常体液,开通湿寒气阻,通便利水健胃,用于关节疼痛,水肿便秘。巴旦仁: 蔷薇科植物甜巴旦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助护营养力、强身健脑、明目养颜、润肠止咳的功效,药食两用,兼顾缓和番泻叶的泻下作用。其中番泻叶、西红花还具有抗炎镇痛、清热解毒的作用,为缓解疼痛的有效成分。
3. 4 单味中药
( 1) 葛根: 研究发现,适宜剂量的葛根素可以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尿酸生成,并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保持一定的排泄量,从而抑制机体血尿酸水平升高,有益于改善高尿酸血症患者健康状况。然而,实验中也发现葛根的过量摄入,可能对肾脏造成负担,因而在相关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量效关系,与其他活性物质进行合理复配是较好的原则。
( 2) 益母草提取物: 研究发现,益母草提取物可以显著性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尿酸,
肌酐的水平,升高尿尿酸水平; 同时,益母草提取物可以显著性下调肾脏尿酸盐转运体( URAT1) ,葡萄糖转运蛋白9( GLUT9) mRNA 的表达,上调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OCT) ,肉毒碱转运体( OCTN)mRNA 的表达,具有促进肾脏尿酸排泄的作用。
( 3) 金钱草: 研究发现,金钱草水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具有降低血清学尿酸水平作用。
( 4) 车前子: 车前子含腺嘌呤、琥珀酸,能抑制嘌呤酶,使次黄嘌呤及黄嘌呤不能转化为尿酸,因而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降低尿中尿酸排泄量,抑制痛风石及肾结石形成,并促使痛风石溶化。
( 5) 粉萆薢: 研究表明,粉萆薢在20 g /kg剂量下,对小鼠和大鼠体内的高尿酸有显著的清除作用,表现为降低血清中尿酸的含量,而醇提物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尿酸清除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 6) 威灵仙: 威灵仙能降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抑制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 G) 活性,促进尿酸排泄,减少肾小管间质尿酸盐结晶沉积和炎性细胞浸润。
3. 5 其他疗法
3. 5. 1 外用药:
( 1) 中药丸散剂: ①清痹散: 由煅石膏、黄柏、冰片等制成粉剂,每次5 g,以凉开水:75%医用酒精= 3∶7 比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保鲜膜包裹2 h,每天1 次,7 天为1 个疗程。②豨莶草止痛散: 组成: 豨莶草、鸡血藤、桂枝、三棱、大黄、骨碎补、生马钱子、乳香、没药、冰片,按照3∶2∶1∶2∶2∶1∶0. 1∶1∶1∶0. 1 的比例,将上药研末后,用酒调成糊状,加热10 min 后,待冷却后敷于患处。将药涂于敷料上,厚约5 mm,大小超出肿胀关节边缘2 cm,用胶布固定,每天换1 次,7 天为1 个疗程。③四色散: 将黄柏30 g、白芷30 g、红花30 g、青黛15 g,混合研成粉末备用。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取药末以蜂蜜搅拌呈糊状,敷于患处,上面覆盖油光纸,用纱布绷带包裹,每天换药1 次,7 天为1 个疗程。④六神丸: 六神丸6 ~ 10 粒,碾成粉末,倒入少量食醋调和,外涂于红、肿、热、痛关节处,适度按摩,以使药液渗透入皮肤; 或根据红肿疼痛范围用一层纱布浸于药液中,浸透后湿敷关节处。每日早、晚各1 次,3 ~ 5 天为1 个疗程。⑤清痹止痛散: 生石膏与黄柏按1∶1 制成粉剂,每次5 g,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天2 次,7 天为1 个疗程。此药适用于湿热阻滞型痛风。
( 2) 中药软膏: ①奇正青鹏膏: 组成: 棘豆、亚大黄、铁棒锤、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安息香、宽筋藤、人工麝香等,为外用中成药。用量4 ~ 10 cm /次,敷药厚度0. 13 ~ 0. 15 cm,每天4 次,7 天为1 个疗程。②消肿定痛膏: 组成: 大黄,泽兰,黄芩,熟石膏,红花,黄柏,薄荷,樟脑,山栀子,紫草,木芙蓉叶,黄凡士林。用消肿定痛膏外敷患处,用绷带固定,每隔24 h,更换药膏,疗程为4 天。③金黄膏: 组成: 黄250 g,黄柏250 g,姜黄250 g,白芷250 g,制胆南星50 g,陈皮50 g,苍术50 g,厚朴50 g,甘草50 g,天花粉50 g。与凡士林以10∶8 比例调制成膏,将药膏平摊于5 cm × 10 cm 敷料上,贴于患处,用绷带固定,每天换药1 次,每口贴敷8 h,7 天为1 个疗程。④痛风膏组成: 黄柏90 g,生大黄、姜黄、白芷、天花粉、厚朴、陈皮各60 g,甘草、生半夏、生南星各30 g,冰片20 g。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熬成膏状,将膏药平摊于布上,温贴痛处,并用绷带固定,每2 天换药1 次,14 天为1 疗程。⑤清凉膏: 由黄连、当归、紫草、薄荷、麻油等制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炎镇痛等功效。清凉膏外敷覆盖红肿组织,并超过红肿部位1 cm,均匀涂抹,纱布包扎固定,防止膏剂水分蒸发而降低疗效。24 h 更换1 次,连续使用5 天。⑥四黄膏: 由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组成。取药末加热水拌匀成糊状,置透明塑料纸上摊成饼状,厚度约2 cm,表面涂以蜜糖,外敷患处,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 次。⑦芙蓉膏: 芙蓉叶、生大黄、赤小豆各等份,共研细末,按4∶6 加入凡士林,调和成膏。外敷患处,每天1 次。
( 3) 中药足浴: ①加味萆薢分清饮: 土茯苓、萆薢、益智仁、乌药、黄柏、石菖蒲、威灵仙等药物煎成药液,加热水至1000 mL,温度40 ~45 ℃,放入盆中浸泡双足,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每天1 次,每次30 min,疗程2 个月。②蠲痹洗剂: 泽兰叶20 g,片姜黄20 g,当归15 g,防风15 g,五倍子15 g,黄柏15 g,苦参15 g,土茯苓15 g,白鲜皮15 g,急性子15 g,透骨草15 g,蒲公英15 g,侧柏叶15 g。水煎40 min,滗出药液800 mL,于35 ℃左右时洗疼痛关节,每次1 h,每天3 次,12 天为1 个疗程。
3. 5. 2 针灸:
( 1) 电针疗法: 主穴: 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配穴: 肘关节肿痛加曲池、合谷; 脾虚痰凝加隐白、大都、太白、丰隆、太溪; 湿热内蕴加内庭、陷谷、行间、太冲等。其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鼓舞阳明精气,为强壮保健要穴;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利水祛湿要穴,与足三里同用可健脾益胃,祛湿泻浊,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补益后天。两穴再配合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三阴交,健脾滋肾,补气固本。曲池、合谷作为穴对与血海配用,以泻热活血祛瘀为主。隐白、大都、太白为脾经井、荥、输穴配合化痰之丰隆、滋肾之太溪,共奏健脾化痰补肾泻浊之功。内庭-陷谷-行间-太冲,两对腧穴为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荥、输穴相配,可泻两经湿热,舒利局部关节,而肝经起于“大指从毛之际”,胃经止于“中指内间”,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多发部位相符。
( 2) 灸法: 具有温通气血、舒经通络的作用,选择阿是穴。①选择艾条灸: 点燃艾条,垂直对准施术部位,距皮肤2 ~ 3 cm 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 ~ 15 min,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②选择艾炷灸: 采用直径5 mm,高8 mm 的艾炷行着肤灸。灸7 壮,灸毕疼痛明显减轻,灸疮局部贴以膏药。注意灸疮的养护,及时更换膏药。③隔物灸: 以百合与冰片按10∶1 的比例用饴糖制成1. 5 mm 厚药饼; 将药饼覆盖于穴位,并把灸炷置于饼上燃烧,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每次3 壮,2 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周,共治疗2 个疗程。
( 3) 刺络放血: 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选择阿是穴,以75% 酒精消毒后,用一次性皮肤针叩刺阿是穴,局部出血以3 ~ 5 mL 为宜。治疗面保持清洁干爽,尤适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
( 4) 针刀疗法: 确定患者痛风石部位,常规术区碘伏消毒,铺无菌敷料。根据痛风石的生长部位,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然后用针刀切开皮肤、皮肤下组织,皮肤切口的大小应根据痛风石的大小而定。到达痛风石的部位后,用刮匙刮除痛风石,痛风石是完整孤立的肿块,无完整的包膜,沉积于软组织、神经、肌腱、关节处,注意痛风石周围的神经、血管、肌腱等,防止发生损伤。痛风石易溶于生理盐水,应用其反复冲洗,局部包扎。切出的痛风石送病理科行病理检查。较大痛风石切除后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缝合皮肤切口,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4 结语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当代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国内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发生可能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体质指数、高甘油三酯、肥胖、饮酒、高血糖、高血压。有关痛风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是痛风的临床危险因素。中医辨证准确,治法对证,选方对法,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房事适度,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饮食有节,忌食或少食油腻、生冷之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平稳安定的情绪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加强饮食控制,可预防本病的发生、加重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