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从肾论治浅析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8:50)

文章正文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形成的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急性关节炎、尿路结石、尿酸盐肾病等,常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危害健康; 该病好发于男性,年龄在40 ~50 岁多发。当前我国痛风患病率为0. 15% ~ 0. 67%,并有逐年升高之势。中医称为“痹证”,因其疼痛有如白虎残咬,疼痛难忍,故又称“白虎痹”。现代大多数医家以湿热、寒湿、痰瘀等来治疗痛风,笔者从肾角度阐述痛风的形成和治疗,浅析如下。

1 西医认识

  痛风前期表现主要是高尿酸血症,高浓度尿酸在人体内运转,当停留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时,主要以尿酸盐结晶的形式存在。尿酸盐结晶刺激体内炎性介体、吞噬细胞、TOLL 样受体,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蛋白分子等途径介导急性痛风性炎症反应,从而致其发生。现代医学研究痛风的形成与嘌呤的代谢紊乱有紧密的关系,而嘌呤代谢的主病位在肾脏,高浓度的尿酸即是中医认为的痰浊湿热瘀毒。

2 中医认识

  从中医来说,痛风“红肿热痛”的症状与“历节”、“热痹”相似,属于“痹症”范畴。《丹溪心法》云: “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可见其病因多由人体正气不固,肌表或( 和) 经络受风寒湿热毒侵袭,导致气血壅滞、郁而化热,而引起肌肉关节软组织等的红肿热痛、痛风结节形成、关节畸形等症。痛风的“红肿热痛”有实证表现,然而肾虚方是痛风发生的内在因素。“肾主骨,主水”,人体正常的骨骼生成代谢和水液代谢依靠肾气的蒸腾气化得以运行,特别是人体尿液( 废物)生成的主要场所在肾脏。若是肾的蒸腾气化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尿液排泄障碍从而使浊毒瘀滞体内,继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现象。

  痛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患者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日久伤脾,脾的运化功能不足会引起水液代谢出现障碍,则形成痰湿水饮; 其二,痛风有家族遗传病史,中医归属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损,肾脏的蒸腾气化功能受损,不能运化水湿,水液留于体内,形成痰湿。不论脾虚亦或肾气不足引发的痰饮停留,都会久而化瘀化热,流注关节软组织产生痛风性关节炎的“红肿热痛”等一系列湿毒症状,当湿毒浊气凝结成石,停留肌表则生成痛风石。停留于肾等,而致结石、尿酸盐肾病等顽症。由于其本有肾气先天不足,肾气蒸腾在湿毒浊气的影响下更加受损,加之食用肥甘厚味和酒毒,更损伤脾胃,湿毒循环往复加重形成痛风,痰浊湿毒是痛风产生的病理基础。再者,痛风多发于嗜食肥甘厚味、外表丰腴实则羸弱之人。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痛风患者多喜肥甘厚味,且大多数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前有食用高嘌呤食物病史,肥甘厚味滋腻碍脾,故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受损,脾损及肾,使得肾之蒸腾气化、升清泌浊的功能同样受损,糟粕稽留于体内无以排出,亦为痛风的病因。由此可见,脾脏与肾脏相互影响,与痛风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痛风日久则影响肾的代谢最终导致尿路结石、肾结石、尿酸盐肾病等疾病。

  此外,肾主骨生髓,骨骼的生长发育依靠肾中精气的推动和滋养,若肾精气不足,骨髓不充、筋骨不刚、骨性柔弱,则易滋生骨性杂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筋骨不强而又外加湿毒浊邪,则变生痛风性关节炎。因此,由各种病理因素而致肾中精气虚衰,使筋骨失于濡养兼夹湿毒则可出现痛风的关节病变。

3 从肾出发,治疗痛风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的主要物质基础是体内尿酸浓度增高,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形成的物质基础。从中医学而言,这种高尿酸血症当属痰湿郁化之毒,所谓“毒”即是人体内堆积的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有害物质。痛风的主要病因是脾肾亏虚,以肾为主,主要病机在于湿邪浊毒侵袭骨骼筋肉,甚则危及脏腑。当湿浊留于血分即是高尿酸血症,尿酸的湿气浊毒停留机体,而脾失健运,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司,或肾气虚损,肾蒸腾气化功能失司,湿气浊毒无以排泄,滋生内湿,致痰湿浊毒产生,酿成尿酸浊毒,郁而化热,湿热瘀滞骨节筋肉,若加劳倦过度; 或食用肥甘厚味、虾蟹酒糟; 或复感风寒湿热邪气; 或七情内伤; 或关节外伤; 都可诱发痛风发作。故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湿浊毒郁热于骨节筋肉为标,治当祛邪同时注重扶正,重在肾脏的调理。

  急性期痛风以痰湿浊毒郁热注于骨节筋肉为主,病常急重,患者苦不堪言,急则治其标治当清热解毒,以利湿泄浊、强筋健骨为主,酌加补肾健脾的药物,如临床常用“四妙散”或“五苓散”加减,屡获良效。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方中茯苓、猪苓利水渗湿,泄膀胱之湿浊,使得邪有去路; 泽泻泄肾浊,且具有渗湿不伤阴之优势,共奏除体内湿毒之效; 白术健脾祛湿,顾护脾胃; 桂枝微温升提阳气,加速湿浊蒸发。本方具有化气利湿的功效,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常用方。

  四妙散中,用关黄柏去肾中之火,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且能活血并引肾火下行,薏苡仁健脾祛湿,苍术燥湿祛风,长于清湿热痹痛,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良方,具有较强的祛湿止痛之效。全方作用部位主在肾脾两脏,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得复,使肾之蒸腾气化得以改善,稽留于体内之糟粕有所出路,尿酸排除,痛风“红肿热痛”症状缓解。

  慢性期痛风则以脾肾亏虚为本,脾肾亏虚无以运化水湿,湿邪、痰瘀、浊毒闭阻骨节筋肉为标,治疗上应当标本兼顾,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佐以健脾补肾,加以利湿泄浊、通经活络药物治疗。

  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是补肾益气的千古良方。方中熟地黄滋补肝肾; 山茱萸补肝肾益精血; 山药补脾益肾; 茯苓利水渗湿,去体内湿浊; 泽泻泄肾中水邪,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桂、附温补命门之火即肾火,肾火充盛则体内蒸腾化气之功能得复,湿气邪毒有所出路。

  对于证属肾气亏虚的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期的患者,再加祛湿药物如薏苡仁、车前草、泽兰等,效果显著。

4 病例分析

  患者,女,25 岁,2016 年11 月13 日初诊。

  主诉: 痛风反复发作2 年余,3 天前食用海鲜后右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肤温升高,行动不便。自行服用西乐葆和秋水仙碱等降尿酸和止痛药后未好转,遂来就诊。症见: 双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双侧足背肿胀疼痛难忍,腰膝酸软,行动不便,口渴不欲饮,纳可,眠差,舌淡胖苔黄,脉细略滑。西医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为痹病,证属脾肾阳虚证,方用五苓散加减为妙。患者痛风反复发作,病变部位主要在肾脾两脏。当尿酸的湿气浊毒停留机体,而脾失健运,肾气虚损,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司,湿气浊毒无以排泄,滋生内湿,致痰湿浊毒更生,酿成尿酸浊毒,郁而化热,即发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自诉常年腰膝酸软,睡眠不佳,脉细,证见肾虚为主,加之双足红肿热痛等炎症明显,方用五苓散加减,药用:白术15 g,桂枝10 g,泽泻30 g,泽兰15 g,薏苡仁30 g,粉萆薢30 g,甘草6 g,全蝎8 g,浙贝母15 g,土茯苓30 g,山慈菇15 g,关黄柏15 g,车前草30 g。日1 剂,共7 剂,水煎服,嘱患者1 周后复诊。2016 年11 月20 日复诊,服药1 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双侧跖趾、足背肿痛消退,睡眠改善,腰膝酸软如常,大便不调,舌红苔薄白,脉细。遂原方减浙贝母、关黄柏、土茯苓等清热祛湿药物,加牡丹皮10 g、生地10 g、茯苓30 g,白术改用麸炒白术,日1 剂,共7 剂,水煎服。1周后再次复诊,已无明显不适,嘱患者清淡饮食,不适随诊。

按语: 五苓散为从肾治疗痛风的代表方,方中茯苓、猪苓利水渗湿,泻膀胱之湿浊,使得邪有去路; 泽泻泄肾浊,且具有渗湿不伤阴的优势,共除体内湿毒; 白术健脾祛湿,顾护脾胃; 桂枝微温升提肾阳,加速湿浊蒸发,辅以关黄柏泻肾中湿热,薏苡仁、粉萆薢、土茯苓、车前草清热祛湿,浙贝母、山慈菇、全蝎软坚散结止痛。全方泻肾脾两脏的湿热,使邪有出路。后复诊之方,在于补肾中精气,使肾气充足,蒸腾气化功能得复,湿浊排出无法积蓄。

5 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中医、西医,痛风的诊治都可以从肾入手,治疗时选用补肾益肾兼以化湿去浊的药物,屡获良效,同时更需注重对肾的护理,防止肾结石、肾病的发生。

 

 

 

 

 

 




上一篇: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痛风性肾病 下一篇:宣痹汤辨证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