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随之而来的“ 富贵病”患者人数也越来越多,痛风病也属于“ 富贵病” 中的一种, 早期其被称为宫廷贵族病。在中医学中,也将痛风称为白虎历节风、历节。关于此病,历代医家均有所研究、论述。在《景岳全书》中, 张景岳认为痛风是外由阴寒水湿, 湿邪侵经脉、皮肉所致,内因肥甘过度致湿壅下焦所致。元朱丹溪所列痛风专篇中,认为痛风者多因血受热沸腾,后立于湿地或涉水,热血得寒、寒凉外搏、汗浊凝滞所致。现代医学中的痛风,在中医学中属痹病范畴。患者在突发痛风时,剧痛无比,疼痛通常会在几天或几周内自行消失,该病来去如风。疼痛过后,关节炎症消失,患者与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尿酸结晶并未消除。患者发作多次后会使尿酸结晶沉积,逐渐形成痛风石,其会对骨质、软组织造成破坏,导致关节畸形。
1 中医对痛风病的辨证治疗
在中医学中, 认为痛风病是由于肾脏功能、脾脏功能失调, 湿浊内生导致湿浊排泄障碍, 若此时过度劳倦、暴食酗酒等, 就会使湿浊侵人肌肉、 关节, 致使气血不畅, 从而形成痹痛即痛风性关节炎。湿浊若进一步侵人肾脏, 则可引起肾脏损害, 导致痛风性肾病或者慢性肾衰。根据病因, 中医将痛风病分为痰湿瘀阻、风寒湿盛、湿热壅盛三型。对于不同类型痛风, 中医治疗分别应用了化痰散结、祛风散寒、清热利湿之法,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1 痰湿瘀阻型
痰湿瘀阻型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生关节肿痛, 疼痛时重时轻, 疼痛部位可固定, 也可为局部硬节, 部分可见痛风石、屈伸不利、关节畸形或局部皮肤呈暗红色。舌体胖大、舌质暗红, 舌苔发黄或发白, 边缘可见瘀斑瘀点, 脉象弦涩或沉滑。治疗以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为主。取六味地黄丸加减方, 方由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等组成。若关节疼痛明显, 加红花、莪术、乌蛇、全蝎等;若血瘀明显, 加蒲黄、路路通、赤芍等;若有痛风石或皮下结节, 加胆星、白芥子等;若关节肿胀严重, 加土茯苓、木瓜、防己等。
1.2 风寒湿盛型
风寒湿盛型痛风的临床特点有关节屈伸不利、肿痛, 皮下可见痛风石或结节。关节畏寒, 严重者肢体麻木, 患者伴有大便塘薄、小便清长, 舌质淡胖、淡红, 舌苔薄白, 脉象沉紧或弦紧。治疗以除湿通络、散寒祛风为主。取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加减方, 方由薏苡仁、独活、麻黄、苍术、桂枝、防风、制川乌等组成。若寒邪偏盛, 加细辛、制附子、炮姜等;若湿邪偏盛, 加萆薢、防己、羌活、木瓜等;若皮下有痛风石或结节, 可酌量添加白芥子、炮山甲、南星, 以化痰通络。
1.3 湿热壅盛型
湿热壅盛型痛风的临床特点主要有关节突发红肿、热痛, 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 关节局部灼热, 喜凉, 患者可伴有心烦、口渴、发热症状, 小便量少、发黄, 舌苔黄或黄腻、舌质红, 脉弦数或滑数。临床治疗以通络止痛、利湿清热为主, 取白虎汤合四妙丸加减方。方由黄柏、苍术、薏苡仁、生石膏、知母、木瓜等组成。若热盛, 加忍冬藤、连翘、栀子等;若伤阴, 酌加石斛、麦冬、生地等;若肿痛明显, 加全蝎、络石藤、桑枝、蜈蚣、元胡等;若为下肢关节痛, 加独活、牛膝;若为上肢关节痛, 加威灵仙、片姜黄、桑枝等。
2 痛风病的祛邪途径选择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痛风的发生与血中尿酸水平的升高有直接关系, 所以降低尿酸水平是治疗痛风的关键。人体中的尿酸主要经由肾脏排出, 约为66.7%, 另外33.3%的尿酸主要经胃肠道排除。在现代中医学中, 对于痛风治疗偏重于“ 湿论” 。对于痛风治疗的药物选用,可在参照辩证治疗原则的基础上, 借鉴现代中药的药理研究结果。
痰湿瘀阻型, 病在肾脏及脾脏, 宜选用泻下药物, 促使湿邪经大便排出, 同时也要选用利湿药物, 促使湿邪经由尿液排出。风寒湿盛型, 病在肾, 应取利湿之药, 以使湿邪经尿液排出, 并要加用补肾阳之药, 以利于蒸腾气化作用的发挥;湿热壅盛型病在脾, 要取泻下药物, 以利于湿邪经大便排出, 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大便次数做适当调整。对于不同的痛风证型, 应选用不同的祛邪途径, 常用的利湿类药物主要有车前草、秦皮、土茯苓、大腹皮、地龙、苍术、薏苡仁等,其能促使尿酸经由尿液排出;临床常用的泻下类药物主要有大黄、石膏、知母等, 其能促使尿酸经由大便排出。
3 日常生活习'惯建议
在痛风的临床治疗中, 止痛可解除患者痛苦, 但该方法实为治标之举, 不能达到治本之效, 要降低痛风的发作频率, 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关键。痛风患者平时要多饮水, 保持每天摄入的水量达到2L以上, 促进尿酸排泄。在日常饮食中, 要多吃素, 少吃荤腥, 不吃肉汤、动物内脏、贝类、鱼子、豆制品等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禁饮酒, 以避免血液中生成过多的尿酸。多了解痛风病相关知识, 增强保健意识, 对于中年肥胖男士、绝经女性、老年人(>60岁)、不明原因关节炎患者、'肾结石患者、有痛风家族史者、长期嗜肉有饮酒习惯的中年人以及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患者, 等等, 应当定期到医院做血尿酸检测, 以便早期发现、治疗痛风病。
4 总结
在中医学中, 治疗痛风病的方法较多, 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中医辩证疗法能根据痛风不同病因, 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但中医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不足。对痛风病, 中医还没有统一的疗效评价、诊断标准, 辩证分型差别较大;关于中医治疗痛风的临床报道较少, 样本数也较小, 不少研究并未设置对照组, 研究资料的可比性、科学性有待商榷;关于中药药理, 目前的研究报道较少, 大部分都是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方剂加减,试验同步研究较为缺乏, 药物的量效关系、作用机制均不十分明确。因此, 在痛风的中医治疗方面, 有必要加强辨证治疗规律研究, 尽快统一疗效评价、诊断标准, 要临床研究中加大样本数量, 将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相结合, 以明确量效关系, 筛选出有效的方剂及药物, 从而提高痛风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也可有效降低痛风的发病率及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