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裴正学教授辨证施治痛风的临床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51)

文章正文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血尿酸增高, 反复发作关节疼痛、关节畸形、痛风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裴正学教授对此病辨证施治, 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裴正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学者, 甘肃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 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50多载, 学验俱丰, 妙手仁心, 治愈疾病无数。笔者有幸侍诊其侧, 跟师临床学习多年, 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供同仁借鉴。

1 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裴正学教授认为痛风属于中医“痹证” 范畴。由于饮食不节, 脾虚失运, 湿热内蕴, 痰湿郁阻, 尿酸排泄障碍, 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脾虚及肾, 肾阴亏虚, 则五心烦热, 骨蒸潮热。肾阳不足, 关节疼痛, 怕冷畏寒。肝肾同源, 肾虚精亏, 则肝筋失养, 筋骨痿软。久病入络, 痰浊瘀结而成痛风结石。故湿热瘀滞, 瘀血阻络, 肝肾亏虚是痛风之主要病机。

2 辨证施治

    裴教授提出清热除湿, 活血化瘀, 滋补肝肾为其主要治法。将本病辨证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瘀阻、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证型。

2.1 湿热痹阻关节、脚趾肿痛, 局部灼热, 夜间加重, 伴发热口渴, 小便短赤,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湿邪入里化热, 湿热熏蒸所致。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痛风1号加减。苍术、桑寄生、晚蚕沙、土茯苓、丹参、虎杖等。苍术甘温, 燥湿健脾为君药; 独活、汉防己、土茯苓祛风散邪, 除湿止痛为臣药; 桑寄生补肾强筋, 祛风除湿以提高臣药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丹参同独活、汉防己、土茯苓相配, 加强清热凉血, 通络除痹之力; 赤小豆、晚蚕沙、丝瓜络、臭梧桐四药祛风利湿, 清热利尿止痛为佐药; 黄柏、虎杖清热解毒, 除湿止痛为使药。诸药合用, 清热除湿, 通络止痛。

2.2 寒湿瘀阻关节肿痛, 屈伸不利, 麻木不仁, 小便清长, 四肢怕冷,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弦紧。正虚风寒湿邪, 痹阻经络。治宜祛风散寒, 除湿通络。方用痛风2号加减。羌活、威灵仙、桃仁、泽兰、竹茹、血竭等。关节疼痛加川乌、草乌、辽细辛、马钱子(油炸), 均需先煎1小时。关节肿痛畸形, 屈伸不利者属寒凝痰瘀可加麻黄、鹿角胶、熟地黄、白芥子、桑枝温阳散寒, 化痰通络。羌活祛风除湿止痛为君药; 独活、防风祛风渗湿, 解表散寒为臣药; 竹茹化痰通络, 降逆止呕, 助臣药祛湿化痰; 知母、忍冬藤、泽兰清热除湿, 通络止痛为佐药; 桃仁、血竭活血化瘀止痛共为使药。

2.3 瘀血阻络关节红肿, 灼热疼痛, 脚趾肿胀, 下肢酸困, 舌质暗红, 舌苔白腻, 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方药痛风3号加减。伸筋草、炮山甲、菝葜、当归、制乳没、威灵仙、蜈蚣1条等。苍术甘温,燥湿健脾为君药; 汉防己、威灵仙、生薏苡仁祛风除湿, 健脾利水, 消肿止痛为臣药; 黄柏、伸筋草、菝葜、滑石助臣药清热燥湿, 通络止痛; 当归、制乳没、川牛膝、炮山甲活血化瘀止痛为佐药; 蜈蚣祛风解痉, 通络止痛为使药。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除湿, 活血止痛之功。

2.4 脾肾阳虚关节肿痛持续, 肢体及面部浮肿, 伴气短乏力, 腰膝酸软, 畏寒肢冷, 纳呆呕恶, 腹胀便溏。舌质淡胖, 苔薄白, 脉象沉缓。治宜健脾益肾, 温阳散寒。方用痛风4号加减。黄芪、熟地黄、附子、炮山甲、土茯苓、薏苡仁、杜仲等。黄芪益气健脾为君药; 熟地黄、山萸肉滋阴补肾为臣药; 杜仲、牛膝, 强壮筋骨,扶正固本。附片大辛大热, 温补肾阳, 散寒除湿, 共助臣药滋补肝肾; 土茯苓, 薏苡仁燥湿健脾, 分清化浊为佐药; 炮山甲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共为使药。

3 医案举例

    王某, 男, 45岁。初诊, 2013612。右脚肿痛1年余加重1周。患者于1年前出现脚趾疼痛肿胀,服用布洛芬疼痛缓解, 常因饮食不节而诱发, 伴有发烧、下肢肿胀, 头晕头昏。舌质黯红, 苔白腻, 脉弦滑数。查血尿酸550μmol/L, 三酰甘油1.97mmol/L, 血压: 150/100mmHg (1mmHg=0.133kPa)。曾使用别嘌醇对症治疗, 症状减轻。西医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

    中医辨证属痹症, 湿热瘀滞, 流注关节, 治以清热除湿, 活血化瘀。方用痛风3 号加减。组成: 伸筋草10g, 炮穿山甲10g, 菝葜30g, 当归10g, 制乳没各6g,苍术10g, 黄柏10g, 怀牛膝15g, 薏苡仁30g, 刘寄奴10g, 汉防己10g, 威灵仙10g, 蜈蚣1条。水煎服, 一日1剂, 14剂。禁忌酒、辛辣、海鲜、肉食、豆制品等富含嘌呤类食物。

    二诊, 服药后右脚背肿胀疼痛减轻, 舌质红, 舌苔薄白, 脉弦细。血压: 130/90mmHg。湿邪渐退, 上方去伸筋草、黄柏, 加白术10g, 党参15g, 黄芪20g,丹参20g以增健脾利湿, 祛痰化浊之功, 服用2月病情痊愈。后随访1年余, 病情至今再未反复。

4 体会

    痛风性关节炎脾肾亏虚, 肝肾不足是本, 风寒湿热, 痹阻经络是标, 故治疗本病以健脾补肾, 活血化瘀, 清热除湿为根本大法。健脾补肾, 从西医的角度看就是嘌呤代谢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综合征;从中医角度看脾失健运, 肾失封藏, 痛风与脾肾亏虚, 痰瘀阻络有关。活血化瘀, 从西医的角度看血尿酸增高, 血脂增高, 动脉硬化, 痛风石沉积关节; 从中医角度看痛风为风寒湿热, 瘀阻关节, 久病入络所致。活血化瘀可消散痛风石, 改善代谢减轻疼痛。清热除湿, 从西医的角度看痛风主要表现是嘌呤代谢产物侵犯关节、肾脏引起的免疫反应。从中医角度看痛风为湿热蕴结, 脏腑功能受损, 关节肿痛变形。痛风患者须注意饮食, 少食动物内脏, 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是预防本病发生之主要举措。

 




上一篇:王海云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经验介绍 下一篇:孙维峰教授治疗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经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