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主任医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风湿科主任,从事临床30 余载,熟读经典,中医功底系统而全面,在治疗风湿病证方面有独到的建树。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王主任治疗痛风的经验略述于下。
1 病因病机
痛风的病因病机不外“湿热、浊毒、痰瘀、虚损”八个字。本病多因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浊毒、痰瘀闭阻为标,形成本虚标实之证。初起实邪为主要矛盾,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郁而化热,湿热互结,滋生浊毒,浊液凝痰,久稽致病,痹阻关节,不通则痛。如《圣惠方》云“: 夫白虎风痛者,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而起,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络结滞,气血不行,蓄于滑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病昼静而夜发,夜彻骨髓疼,其痛如虎之噬,故名白虎风痛也。”本病属湿热浊毒之邪,其性重浊,湿热下注,故多见下肢关节。久则痰凝胶固以致僵肿畸形。日久内损脏腑,脾运失健,痰浊内生,脾肾亏虚,湿毒内聚,复感风寒湿热之邪,如遇劳倦、酗酒、贪食膏梁厚味,则致湿热内生,痰浊瘀血流注关节,可致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周围瘀斑、结节,甚则内损脏腑,引起“关格”重症。
2 辨证论治
辨证应分虚实,治疗应按急缓。痛风初起为实,湿热邪毒浸淫,痰瘀凝阻关节,当清热毒,通痹热,散瘀结。日久致虚,正虚邪恋,湿浊之邪瘀阻关节,当扶正祛邪兼顾,邪为重者,以祛邪为主,后期正虚为重者,当以扶正为主。正所谓“初中末之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2.1 湿热蕴结
李某,男,38 岁。2013 年8 月8 日就诊。患者昨日喝啤酒后出现右足大指趾趾关节肿痛,活动明显受限,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尿酸654μmol/L。
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湿热蕴结;治法:清湿毒,通痹热。处方:青风藤60g,关黄柏10g,炒苍术、赤芍、泽泻、盐车前子、石膏各30g,桂枝、知母各15g,甘草6g。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服用7 剂,并嘱患者节制饮食,1 周后关节症状明显缓解,嘱患者继服5 剂巩固疗效。
本案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较甚,发病急骤,且口干、苔黄、舌红、便干、脉数等象,当属湿热蕴结。应投清热通络,宣痹利湿之剂,如白虎桂枝汤合二妙散加减。白虎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千金方衍义》:“白虎以治阳邪,加桂以通营卫,则阴阳和,血脉通,得汗而愈矣。”主任常用其治疗风湿热痹,本方白虎桂枝汤清热通络,二妙散清热利湿,青风藤“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大剂量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效果甚佳,现代医学表明,车前子、泽泻加强泄浊化瘀利湿力量,有助血尿酸的排泄; 青风藤中所含青藤碱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产生镇痛所需的剂量约为吗啡的10 倍,故大剂量使用止痛效果显著。
2.2 痰瘀痹阻
张某,男,36 岁。2012 年6 月23 日就诊。患者既往痛风病史2 年,3周前吃烤肉后出现左足踝关节肿痛,自服止痛药物后疼痛有所减轻,关节处皮温不高,但活动仍感受限,反复发作,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涩。尿酸786μmol/L。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痰瘀痹阻;治法:化痰利湿通络。处方:土茯苓45g,泽泻20g,制天南星、法半夏、陈皮各6g,山慈姑、白术各10g,盐车前子、金钱草各15g,赤芍20g,甘草3g。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服用14剂,嘱患者低嘌呤饮食。半月后关节症状基本消失。
本案症见左足关节肿痛,但无明显热像,固定部位反复发作,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涩等象,当属痰瘀痹阻,应投化痰通络、宣痹利湿之剂。本方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车前子、金钱草、泽泻利水消肿,白术健脾祛湿,一味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陈皮醒脾行气,法半夏、山慈姑、制天南星共奏化痰利湿、散瘀通络之功。
2.3 脾虚湿阻
王某,男,46 岁。2012 年12 月8 日就诊。患者既往痛风病史10 余年,近2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踝关节,足背肿痛,时轻时重,疲倦乏力,纳差,大便粘滞,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两关难及。尿酸672μmol/L。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脾虚湿阻;治法: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
处方:党参、黄芪各20g,茯苓30g,法半夏、陈皮各6g,砂仁18g,白术、泽泻、山慈姑各10g,盐车前子15g,甘草3g。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坚持服用3 月,并嘱患者节制饮食。随访至今无复发。
本案症见患者病史较长,关节肿痛不甚,迁延不愈,且疲倦乏力,纳差,大便粘滞,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两关难及等象,均为脾气亏虚,湿浊内胜之象,应攻补兼施,补脾与利湿并行。本方香砂六君子健脾化湿加味,加用车前子加强利湿之功,《本经》云:“车前子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湿聚为痰,加用山慈姑化痰通络。
2.4 肾虚邪壅
赵某,男,45 岁。2013 年3 月9 日初诊。患者痛风病史10 余年,右手近端指关节、右肘部有痛风石形成,近1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大指趾趾关节疼痛,经治疗无明显改善(具体诊治方案不详),腰酸明显,小便不利,舌红、苔薄,脉滑尺弱。尿酸654μmol/L,肌酐143μmol/L。
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肾虚湿热浊邪合而为痹;治法:滋养肝肾,清热利湿,处方:熟地黄、黄芪各20g,泽泻、酒萸肉、茯苓、盐车前子、丹参各10g,金钱草、益母草各15g,砂仁、甘草各3g。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坚持服用3 月,并嘱患者节制饮食。随访肌酐降至正常。
本案患者病程长,腰酸明显,小便不利,尺脉弱甚,肾虚之象已显,故治以补益肾加以清热利湿祛浊之法。熟地黄、泽泻、酒萸肉益肝肾,取地黄丸“补中有泄”之意,砂仁配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利湿浊,车前子、金钱草清热利湿泄浊,益母草、丹参清热活血散瘀止痛。
3 特殊用药
3.1 青风藤
《中药志》称其苦、辛、平,有小毒。《本草汇言》:清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本草便读》: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现代药理学研究,青风藤均有显著的消炎作用,青风藤碱的镇痛作用,从化学结构上看,青风藤碱属于吗啡烷型生物碱,又同时具有镇静作用,清风藤足量使用是治疗的关键,王主任使用青风藤的药量一般都在60g,不仅用于痛风,还常用于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等,效果显著。
3.2 山慈姑
王主任治疗痛风,对于夹痰湿者,常用山慈姑,《本草正义》云:“山慈姑味甘微辛,能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其力颇峻”。现代研究表明,山慈姑具有抗痛风作用:所含秋水仙碱为生物碱类成分,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可在几个小时内使关节的红肿热痛消失。
3.3 土茯苓
《本草纲目》曰:“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主任用土茯苓可用至30~45g。萆薢,利湿祛浊,祛风除痹,《本经》中记载:“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周痹”,《本草纲目》云:“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内属湿。萆薢之功,长于祛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主任常用土茯苓配伍萆薢,在主任认为两药均有淡渗利湿、利关节、祛风湿之功但土茯苓偏于解毒;萆薢长于利尿。二者配伍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用于治疗湿毒郁结之关节肿痛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