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所致的特征性关节炎症。其临床特点有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甚至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赵泉霖教授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预防保健中心与健康查体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现将其运用补肾健脾法治疗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现代医学研究
痛风的根本原因是血液中尿酸升高,即高尿酸血症。其原因有: ( 1) 尿酸生成过多。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是与嘌呤代谢相关的酶功能缺陷及活性改变,使嘌呤核苷酸代谢分解增加,大量尿酸因而形成。( 2) 尿酸排泄减少。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因为与近端肾小管尿酸盐转运相关的蛋白异常,使尿酸盐潴留所致。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则相对复杂,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肾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抗结核药等因素均可致肾小球滤出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加,使血液中尿酸升高。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痛风还与个人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如长期饮酒,营养过剩,喜食富含嘌呤食物者,常为痛风的易发人群。
2 中医病因病机
赵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肾虚累及脾运; 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日久伤脾。二者均可使脾脏运化失司,痰浊等病理产物由内而生,附于关节、经络等部位,使脉络瘀阻,痰瘀互结,久而化热,而发痛风。肾虚气化不利为本病的致病根本。肾主藏精,寓元阴元阳,主脏腑气化,为先天之本。各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依赖于肾阴肾阳推动和调节。其中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能推动后天脾胃运化。《素问•水热穴论》中提到: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若肾气虚,则影响脾脏运化水液,使水不行,聚而为痰湿之类。肾主水,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为水之下源。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产生的浊液,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回吸收,由脾脏经三焦上输于肺; 浊者化为尿液,下输膀胱。若肾气虚弱,则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使浊毒滞留体内,发为痛风。脾失健运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脾主运化: 一可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充养先天; 另可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的中枢,是水之上源。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脏可将胃、小肠消化吸收的水精,大肠吸收的水液,以及由肾气蒸化回吸收的水液,上输于肺,而布于四肢百骸,濡润五脏六腑。若脾气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必将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
3 辨证论治
赵教授认为脾肾亏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病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所以在本病的急性发作期多应用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玄参、石膏、知母、忍冬藤、黄柏、穿山龙等清热凉血、消肿止痛之品,缓解患者之苦。对热毒较盛者,可加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等以行清热解毒之功。而湿热并重者,可加用清热利湿药,如滑石、薏苡仁、赤小豆、防己等。在本病的缓解期,则以治本为主,多用熟地黄、山茱萸、何首乌、牛膝等滋补肾精、固本培元,并用黄芪、炒山药、炒白术、茯苓、泽泻等健脾燥湿化痰。本病日久多有痰瘀互结之象,故在使用半夏、橘红、茯苓、胆南星等化痰之品外,更需加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药以活血化瘀。另据“浊者不降”这一病机,在治疗时更可使用泽兰、泽泻、车前草、淡竹叶等因势利导,使浊毒从下而去。
4 典型病案
患者,男,40 岁,首诊日期: 2014 年6 月20 日。主诉: 反复发作性右跖趾关节红肿热痛3 年,加重1d。现病史: 患者体胖,3 年前因饮酒出现右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于当地诊为“高尿酸血症”,并予秋水仙碱等药物治疗,愈后因饮食不节曾多次发作。几天前与好友相聚饮酒,1d 前出现右跖趾关节红肿热痛,遂来诊。现症见: 右跖趾关节疼痛剧烈,触之更甚,局部红肿,纳呆,眠差,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尖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滑。实验室检查: 血尿酸: 764μmol /L。诊断: 痛风( 脾肾亏虚,浊毒内蕴) ; 治法: 补肾健脾,解毒通络。拟方如下: 忍冬藤30g,穿山龙15g,连翘30g,蒲公英30g,生地黄15g,知母18g,黄柏12g,牡丹皮30g,赤芍30g,牛膝12g,泽泻30g,茯苓30g,薏苡仁30g,甘草12g,炒白术15g,淡竹叶15g。水煎服,每天1 剂,早晚温服。并嘱其清淡饮食,禁酒、禁食富含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及肉类,多饮水,适当运动。二诊: 患者述服药3 剂后,患处已无明显疼痛红肿,现局部皮肤略暗,舌质红,边有齿痕,苔白,脉细滑。复查血尿酸:413μmol /L。上方去连翘、蒲公英,改生地黄为熟地黄,加炒山药15g,继服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5 小结
赵教授认为,脾肾亏虚为本病之本,痰、瘀、热均为病理产物。在治疗上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一原则,运用补肾健脾、解毒通络、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遣方用药。同时应注重患者教育,对患者饮食进行有效指导,才能更好地预防、治疗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