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赵纪生教授论治痛风性肾病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47)

文章正文

 

    赵纪生教授为国家级和江西省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和第四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著名中医肾脏病专家,早年跟师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得到路老悉心传授。其从医四十余年,学术造诣渊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类肾脏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兹将其辨证论治痛风性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审病因析病机

    赵教授认为痛风性肾病属中医“虚劳、关格、水肿、痹症”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有关。先天不足主要是与体质有关。禀赋薄弱,肾元亏虚,津液生成、输布代谢异常,引起痰湿内停、阻滞经脉关节。后天失养则主要与饮食不节、房劳过度、劳力伤肾及情志失调有关。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烤之品,损伤脾肾,酿成湿热痰浊,痹阻经脉,瘀滞于关节、肾脏而发病;房劳过度和劳力伤肾导致肾元亏虚。肾不主气化,水湿不化生成痰湿,痰湿痹阻经络脏腑而发本病;情志失调则导致气机逆乱,加重病情或反复。综合上述,本病发病机理为痰淤浊互阻,气血为邪所闭。病情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标实为痰瘀湿浊互阻。

2 重辨证巧施治

    赵教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要辨虚实,虚则是辨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实则是辨痰浊、湿热、淤浊之不同。治疗上则根据脏腑虚实不同确立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补虚着重在于补益脾肾,益气养阴;泻实则在于以清利湿热痰浊,活血化瘀为主。

2.1  脾肾气虚湿热型

    证见精神不振,乏力,腰酸,局部关节红肿疼痛,口干口苦,面色少华,纳差,腹胀,大便溏薄,小便灼热,舌质淡,苔薄黄,脉濡缓。治法以健脾益肾,清利湿热为主。方药:太子参30g,炙黄芪20g,生地10g,淮山20g,枣皮10g,土茯苓20g,薏苡仁20g,泽兰10g,萆薢20g,苍术10g,赤芍10g,桃仁10g,忍冬藤30g,延胡索15g, 白芍10g,炙甘草6g。

2.2  气阴两虚痰浊型

    证见精神不振,乏力,腰酸,关节局部肿痛,红肿不明显,口干,潮热,盗汗,气短懒言,纳差,大便干结,小便量少,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治法以益气养阴,清化痰浊为主。

    方药:太子参30g,炙黄芪20g,生地10g,淮山30g,枣皮10g,土茯苓20g,薏苡仁30g,泽兰10g,法夏10g,陈皮10g,枳壳10g,蒲公英15g,竹茹10g,萆薢15g,知母10g,黄柏10g,忍冬藤30g。

2.3  肝肾阴虚血瘀型

    证见头昏头痛,耳鸣目涩,咽干口渴,腰酸乏力,心烦少寐,舌红苔少有少量瘀点,脉细涩。治法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方药:生地10g,熟地10g,菊花10g,潼蒺藜l0g,磁石10g,桑寄生30g,丹参10g,红花10g,桃仁6g。

    赵教授认为痛风性肾病临床证候复杂多样。以上3个证型只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并不代表全部。由于该病多为虚实夹杂,故临证时应分清虚实,辨明痰浊、湿热、瘀血,要灵活多变,辨证施治,不可拘泥于上述3种辨证分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临床诊治效果。

3   从诊治求特色

3.1  注重辨证,标本兼治

    由于本病是一个慢性复杂多变的病证,临床证候多样化,虚实夹杂,所以辨证施治尤为关键。赵教授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气虚、气阴两虚;标实是指痰浊、湿热、淤血,治疗一定要标本兼治,既要补虚,又要泻实,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3.2  理气化瘀通络贯穿始终

    赵教授认为久病必有瘀。瘀血是导致该病反复发作疼痛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是贯穿于本病治疗过程中一个主要治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赵教授临床中常用桃仁、桂枝、丹参、当归之品,收效甚佳。

3.3  中药为主,重视调护

    赵教授主张治疗本病以中药为主,中药很多药物能够明显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如土茯苓、泽泻、苍术、萆薢、威灵仙、车前草等,且中药能够辨证施治,有的放矢,同时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引起局部红肿热痛,疗效确切,即采用本院内制剂金黄膏配合新癀片研末调糊外敷,止痛消肿效果明显。赵教授认为在用药同时注重调护在治疗本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因为饮食不节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所以控制饮食,多饮水是预防本病反复发作的一个主要方法,特别是不吃含嘌呤类高的食物,少喝各种菜汤,戒烟忌酒,节制房事尤为重要。

4 典型病案

    患者甲,男,63岁,工人,2006年5月因神疲乏力,腰痛,右踝关节红肿疼痛来我科住院治疗。证见乏力,口干口苦,纳差,大便溏薄,小便灼热,舌质淡,苔薄黄,脉濡缓。查体:BP150/80mmHg,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叩击痛阳性,双下肢浮肿,右踝关节红肿,压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RBC 0— 1,血肌酐163umol/L,尿素氮10.2umol/L,血尿酸654umol/L。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湿热型。治疗以健脾益。肾清利湿热之法。方药处以太子参30g,炙黄芪20g,生地10g,淮山20g,枣皮10g,土茯苓20g,泽兰10g,薏苡仁30g,萆薢20g,苍术l0g,赤芍l0g, 桃仁10g,黄柏10g,忍冬藤30g,延胡索15g,白芍l0g,炙甘草6g,生大黄15g(后下)此方服用1周后患者精神好转,关节红肿消失。复查血尿酸降至416umol/L,血肌酐136umol/L,尿素氮7.3umol/L,嘱患者继服上方1周后,患者肾功能及尿酸均降至正常出院。出院后在门诊继续服中药治疗。至今患者肾功能及尿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仍在服用中药控制尿蛋白。

5 讨论

    痛风性肾病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迅速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极度影响和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目前西医治疗方法比较单一,疗效难以获得满意,中医药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标本兼治,运用健脾益肾、清化湿热,益气养阴、化痰泄浊,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法能够能够有效降低血尿酸,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副作用少,疗效确切,对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上一篇:温成平教授内外结合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下一篇:杨卫彬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