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杨卫彬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47)

文章正文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常可累及肾脏,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肾功能不全。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类型,秋水仙碱等药物虽对其症状的控制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相对突出,尤其是消化系统反应较为明显,且用药后容易复发,而中医药对本病的防治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杨卫彬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他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较为满意,现将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验案2则介绍如下。

1  验案

    病案1 孙某,男,33岁。主因左侧第一跖趾关节疼痛3 d,于2012年6月13日就诊。患者于3 d前饮酒后突发左侧第一跖趾关节疼痛,于外院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曾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刻下症见:左侧第一跖趾关节疼痛,红肿明显,不能行走,纳差,大便调,小便黄,入睡困难。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应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跖趾关节疼痛评估得分:8。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2.25 IU/mL,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80 IU/m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2.25 mg/L,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14 mm/h,尿酸(UA)628.20 μmol/L。西医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湿热痹阻、血瘀毒盛。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处方:黄柏10 g,苍术10 g,川牛膝15 g,生薏苡仁30 g,山慈菇10 g,秦皮15 g,马齿苋20 g,车前子30 g(包煎),石韦10 g,透骨草15g,僵蚕15 g,蜈蚣4 g,砂仁6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6月20日二诊:患者跖趾关节疼痛减轻,关节周围软组织红肿消失,纳可,二便正常,眠差,舌红苔薄白,脉细。NRS 得分:2。上方加百合3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6月27日三诊:患者跖趾关节疼痛消失,NRS得分:0。复查HSCRP 4.25 mg/L ,UA 237.50 μmol/L,继予二诊处方14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注意饮食,适当多饮水,加强运动,随访6个月,至今未发作。

    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应属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籍中都有相应记载。《丹溪心法·痛风》有:“四肢百节走痛是也⋯⋯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类证治裁·痛风历节风论》云:“ 初因寒湿风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至夜更剧⋯⋯其历节风,痛无定所,遍历骨节,痛如虎啮。”

    结合临床中此病患者多为男性、喜食肥甘厚味之品,发作时患处红、肿、热、痛的特点,杨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应为湿热痹阻、血瘀毒盛。治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方以四妙丸加味治疗。

    方中黄柏入下焦,祛肾与膀胱湿热,为君药。苍术入中焦,利脾胃湿邪,川牛膝引湿热下行,生薏苡仁清热解毒,俱为臣药。山慈菇、秦皮、马齿苋清热燥湿,车前子、石韦利水泻热,透骨草、僵蚕、蜈蚣加强通络化瘀的力量,砂仁健脾和胃,起固护脾胃之功,均为佐药。诸药合用,湿热得利、瘀毒得清,疼痛自除。二诊时因患者眠差,故加入百合、生龙骨、生牡蛎以镇心养神,改善睡眠质量,此外百合亦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病案2 石某,男,43岁。主因双膝关节疼痛间断发作5年,加重3 d,于2012年4月8日就诊。患者5年前突发双膝关节疼痛,查血尿酸偏高(具体数值不详),外院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用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好转。5年间,患者双膝关节疼痛间断发作,时作时止,伴有痛风石形成,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隐痛,3 d前饮酒后疼痛加重。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屈伸受限,双下肢乏力,自觉关节发凉,得温则减,畏寒,头晕,胸闷,口干口黏,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尺弱。

    NRS 得分:3。实验室检查:RF 4.40 IU/mL,ASO80.05 IU/mL,HSCRP 4.80 mg/L,ESR 26 mm/h,UA434.30 μmol/L。西医诊断: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风湿痹阻、气阴不足。治法:通阳宣痹、养阴清热。处方:桂枝12 g,生白芍20 g,炙麻黄6 g,白术10 g,知母10 g,防风10g,炮附子8 g(先煎0.5 h),生甘草6 g,生姜10 g,丹参30 g,檀香5 g,砂仁5 g,土茯苓15 g,炒麦芽15 g,大枣30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4月15日二诊:患者双膝关节疼痛、乏力无明显改善,胸闷、关节发凉好转,烦躁,口干,二便调,舌红苔白,脉细尺弱。NRS得分:3。处方:上方去炮附子,加制川乌6 g(先煎1 h)、百合15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4月22日三诊:患者自觉双膝关节疼痛缓解,口干、烦躁好转,双下肢乏力,纳可,二便调,舌稍红苔薄白,脉细尺弱。NRS得分:1。处方:独活10 g,桑寄生10 g,生杜仲10 g,怀牛膝15 g,细辛3 g,秦艽10 g,茯苓10 g,桂枝10 g,防风10 g,川芎10 g,太子参15 g,当归10 g,白芍15 g,生地8 g,生甘草6 g,炒谷芽10 g。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5月6日四诊:患者双膝关节疼痛、乏力、发凉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ESR 20 mm/h,UA 294.80 μmol/L。

    继予补肾活血中成药,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适当多饮水,加强运动,随访6个月未见发作。

    按: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迁延,症状繁杂,其病因可为风、寒、湿、热、痰浊、瘀血、肝肾不足等,多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象。本例中,患者以关节疼痛、发凉,得温则减为主症,伴见畏寒、口干口黏,舌红脉细,为风湿日久、邪热耗伤阴气、寒热错杂之证。应当急治其标。故以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宣痹、养阴清热,以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佐以土茯苓清热利湿,炒麦芽、大枣益脾畅胃、调补中焦。

    二诊时患者疼痛未见明显减轻,故改炮附子为制川乌,加大温通止痛之力,方中制川乌应久煎1 h,使其有毒成分乌头碱在高温下分解,以保证安全用药。患者仍口干,烦躁,加百合,取百合知母汤清热养阴之意。

    三诊时疼痛已不甚,以双下肢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此时病情已缓解,治病求本,故考虑从肾论治,调方为千金独活寄生汤。“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素问·痹论篇》)。痹证日久,累及肾脏,肾精不足,筋骨不健,即觉下肢酸软无力,当滋补肾元、调养气血。

    四诊患者诸症基本消失,应其要求,停服汤剂。考虑仍有肾精不足、瘀血内阻的病机,续予补肾活血中成药,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2  体会

2.1 巧用佐药

    杨教授善用经方,临证时多以经方进行加减,同时又倡导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入一两味佐药,以提高临床疗效。如病案1中的百合、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能抑制白细胞趋化,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秦皮可降低血尿酸水平。病案2中土茯苓能抑制尿酸生成。

    佐药使用的关键是把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兼顾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中药药理研究成果,以期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2.2 注重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胃得运,气血生化有源,病既轻合,即张仲景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在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中,调理脾胃的作用有二:一者为健脾利湿,给邪气以出路;二者健脾和胃,促进饮食及药物的吸收。在临证中,杨教授常在处方中加入炒谷芽、砂仁、焦三仙以健脾和胃、滋养后天,加入生薏苡仁、茯苓、泽泻、萆薢以健脾利湿、祛邪外出。

2.3 后期重补肾活血,预防复发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指出五脏病证发展日久多会导致肾中所藏精气受损,肾内阴阳失衡。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在治疗中应重视补肾益精、培补先天。肾主骨生髓,肾藏精充盛,则关节病变即会改善,疾病复发亦会减少。

    久病除及肾以外,也会致瘀,如《灵枢·终始》所言“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去其血脉。”叶天士也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久病入络,治以活血化瘀之说。杨教授在治疗本病时会适当地加入活血化瘀之品,以去瘀血、通经络、止疼痛。补肾活血法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症状,减少复发率,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中部分药物剂量偏大,为个人用药经验,仅供参考。)




上一篇:赵纪生教授论治痛风性肾病 下一篇:张宗礼化裁三妙汤治验3则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