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浅析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38)

文章正文

 

  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等进行缓解,虽然上述药物的临床疗效可靠, 但长期应用有较大毒副作用,特别是大部分患者因其伴发有高血压、消化道溃疡、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更是难以耐受长期治疗。所以,针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寻求准确快速的治疗方案, 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依从性,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临床医生急需解决的课题。中医药治疗痛风有一定优势,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药并用、内服外洗、洗敷结合等治疗策略,多方并举,多举并施,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1 病因病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热痹”范畴。本病多是禀赋不足,脾气亏虚,加之饮食无度,嗜食肥甘厚腻,外感六淫之邪痹阻关节则致急性痛风性关节反复发作。脾虚痰湿体质是本病发展的内在因素,“脾虚湿浊内阻”是其病机关键,“湿、痰、浊、瘀”是其致病之本,外感风寒湿邪是其发病外因。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多由于外感六淫之邪与内湿相并,合而为邪,或湿热之邪侵袭筋络,或风湿寒邪郁而化热,痹阻经络关节,或素有内热复感风湿寒邪等,致使风湿热邪留恋于肢体、经络、关节,闭阻不通而为热痹。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通络化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多先受累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多单发,局部疼痛剧烈,伴明显肿胀,肤温偏高,部分患者伴有尿酸盐结晶渗出,局部溃破,患者既往有痛风病史或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史, 诊断较为简单;血液检查尿酸可升高,亦可降低。

2 西医治疗

  对于依从性好, 无并发症, 体格壮实的中青年患者,通常采用西药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西药为主,中药为辅。临床上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秋水仙碱片及糖皮质激素为主。

2.1 秋水仙碱  m秋水仙碱可抑制炎性细胞趋化,对抑制炎症、止痛有特效,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物,但由于秋水仙碱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十分相近,在使用过程中, 不良反应一直是临床所面临的巨大问题。近年来, 美国风湿病学会及欧洲风湿病联盟痛风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 临床上往往摒弃以往秋水仙碱常规服用方法,多采用低剂量的秋水仙碱(0.5 mg,每日3 次;或1 mg,每日2 次),足以控制急性痛风的发作。通过Meta 分析发现,小剂量秋水仙碱或小剂量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方案相比与常规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并没有统计学差异,且前者可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及治疗安全性,减少了不良反应。基于秋水仙碱的胃肠道副作用,临床应用时,多以半夏厚朴汤为基础方配合应用,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秋水仙碱的胃肠道副作用,极大方便了临床应用。

2.2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一线用药, 研究尚未发现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之间的治疗差异, 其治疗成功的要点不是选择何种产品,而是要迅速开始治疗,发作后即用最大剂量,24 h 控制后,2~3 d 减至常规用量。早期、足量、全程是其对本病治疗的关键。对于既往有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溃疡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 在密切监测药物毒副作用基础上,辨证施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往往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有肝功能损害加五味子、黄毛耳草、荷包草等;肾功能损害加黄芪、芡实、金樱子等;对于有消化道溃疡患者,加白及、蒲公英、蒲黄等。

2.3 糖皮质激素  患者对非甾类抗炎药和秋水仙碱不耐受或有禁忌证时,可选择口服、肌注、静脉或关节局部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0 d,不推荐长期使用。由于痛风急性期发作时间短而迅速,多在7~10 d 缓解,所以激素在痛风急性期多采用短期小剂量应用,一旦缓解,迅速撤减。激素按照中药“四气五味”划分,激素性温味辛,属于阳性药物,如果长时间超剂量应用,往往会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最终导致肾阴亏虚,阴虚阳亢的证候。所以,长时间大剂量应用激素时,可以以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方,进行辨证加减治疗。

3 中医治法方药

  中医药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能较好较快地缓解关节炎的红肿热痛的症状,且能减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次数,降低血尿酸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临床上对于具有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脑疾病等并发症的老年患者,多主张采用中医药,或是中西药结合,外洗内服,洗敷结合的治疗方案。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按照中医学“热痹”进行论治,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通络化瘀为主,同时佐以温阳散寒药。

3.1 湿热痹阻证  痛风发作时,关节局部发生红肿热痛,其病机多由于风寒湿之邪,外袭肢节,内痹脏腑;阳不入阴,隔阴于内,隔阳于外,聚而生热化火,变生痰浊,日久化瘀。临床辨证多属湿热痹阻证,治宜清热化湿、消肿止痛,组方拟四妙散加减,于化湿利尿药物中配以温阳散寒药物,如附子、桂枝等以寒热并用、标本兼治,方见:炒黄柏12 g,苍术12 g,薏苡仁20 g,川牛膝15 g,知母12 g,青风藤30 g,祖师麻10 g,车前子15 g,络石藤30 g,细辛3 g,淡附片6 g,生甘草6 g。方中附子、细辛温阳散寒通络, 黄柏清热燥湿解毒,苍术、生米仁清利湿热健脾,川牛膝引药下行,知母清热泻火,青风藤、络石藤通络祛湿,祖师麻祛湿止痛,车前子清热利尿凉血,瘀热明显者加山慈菇、虎杖散结化瘀祛浊。

3.2 痰瘀痹阻证  若患者关节肿大明显, 肤温不高,肤色正常,伴麻木,或兼头晕恶心等症状,临床上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加减。风湿侵犯人体,搏结于筋骨关节,使局部气血流通受阻,故肢节疼痛肿大,湿邪阻于中焦,清阳不升,则头晕恶心。组方:桂枝12 g,炒白芍9 g,知母15 g,白术12 g,防风6 g,淡附片6 g,甘草6 g,半夏9 g,蜈蚣2 条,全蝎6 g。方中桂枝祛风通阳,白术健脾燥湿,防风除湿祛风,知母、芍药养阴清热,蜈蚣、全蝎搜风通络,化痰通瘀,甘草调和诸药。疼痛不能忍者,加制川乌3~10 g,青风藤30 g,络石藤30 g 等散寒通络止痛。

3.3 专病专药  临床上重视专病专药的应用,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以剧痛为主的, 多以川乌加滑石为主药,加蜂蜜久煎;对于肿胀明显的,多以制附子加青风藤为主药。临床上,单纯以热证或寒证的关节炎少见,往往多见寒热错杂证候。

4 洗敷结合

4.1 外洗方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患者疼痛明显,往往限制运动,以休息为主,嘱患者抬高患肢,局部外洗、冰敷或药敷。临床上,经常采用内服外洗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内外结合,全面治疗。外洗方药如下:制川乌10 g,制草乌10 g,细辛5 g,冰片5 g,生石膏20 g,青风藤10 g,山慈菇10 g,红花6 g,煎取以泡足或湿敷患处。然后将患处晾干,表面涂扶他林软膏或自制巴布剂。诸药合用具有消炎止痛,凉血祛风功效。外洗外敷护理操作简便,药效直达患处,少见皮肤过敏,便于临床观察及护理,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4.2 巴布剂  中药外敷是根据“透皮吸收”的理论,利用药物不同的理化性质,经“体表穴位—经络通道—络属脏腑” 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 达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笔者自制巴布剂对急性期患者临床作用效果良好。巴布剂组方为:制川乌、青风藤、细辛、山慈菇、石膏、冰片,经加工制成膏剂,加以辅料,制成巴布剂,贴于患处。临床实验过程中发现,巴布剂对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具有一定的疗效, 对于局部关节肿胀的缓解作用最大, 局部潮热感的消除也有很好的效果,少见不良反应及过敏现象。

5 加强患者管理

  痛风缓解期及高尿酸症期是急性期发作的基础,缓解期与急性期发作次数及程度成反比, 缓解期血尿酸应降至6 mg/dL 以下,无痛风发作并使痛风石溶解。所以积极控制缓解期痛风血尿酸水平是急性期痛风治疗的基础。平时应进行积极宣教, 让患者了解认识本病,控制饮食,鼓励患者多饮用碱性水,避免劳累及关节损伤。另外,应重视痛风患者并发病的预防。总之,本病急性发作时,应快速灭火,抗炎止痛-短程-治标;慢性痛风应消石清污,降血尿酸-长期-治本;达成医患共识,长期降尿酸治愈痛风;建立医患互信,长期跟踪随访。

5.1 警惕急性发作信号  痛风急性发作具有较好的预见性,常于饮酒、劳累、嗜食肥甘厚味后,夜间突然发作, 典型临床表现: 快速起病,6~12 h 出现严重疼痛,伴随关节肿胀,压痛及皮肤发红。全身症状:乏力,发热或寒战。未经治疗的急性发作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90%的首次发作为单关节炎(男性),但亦可表现为寡关节炎(特别是女性患者)。最常受累的关节为第一跖趾关节(MTP),踝关节及膝关节。如出现上述情况,应提高警惕,及时用药,多数可迅速缓解。

5.2 饮食控制  现代医学已证明,本病为嘌呤代谢失常之疾病,与饮食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某些食物影响尿酸水平, 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中发挥了作用。痛风患者可多食用低脂牛奶、蔬菜、全麦食物及低糖水果、咖啡和维生素C 等降低痛风风险的食物;而像红肉、富含果糖的饮料和酒精可增加痛风风险,嘱咐患者应减少此类食物的食用。

5.3 健康管理非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的基础,积极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减轻体质量、树立健康生活方式、低嘌呤饮食、戒烟酒、多饮水保持充足尿量等, 往往对治疗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多国专家对痛风诊断和管理的推荐, 对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要勤查勤检肾和肝功能; 急性期依病情选小剂量秋水仙碱(最大2 mg/d)、非甾体抗炎镇痛、和/或糖皮质激素(关内、口服或肌注)治疗急性关节炎;别嘌醇应为一线降尿酸药,不能用时其替代品为促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或丙磺舒)或非布司他;严重痛风或其他治疗失败或禁忌者可选尿酸酶;降尿酸治疗时可预防用药,防止关节炎复发,疗程酌定;轻中度肾损害患者在严密监测下以小量别嘌醇并递增达标, 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可作替代, 无须调量; 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不推荐药物治疗; 难治性痛风的治疗推荐为上调别嘌醇到最大合适剂量, 对别嘌醇不能耐受或有不良反应可以非布司他替代,有效选择包括加用排尿酸药(丙磺舒、非洛贝特、氯沙坦), 尿酸酶可用于其他治疗无效者但非一线药;急性关节炎勿用降尿酸药,间歇期勤随访管住嘴,正确进行降尿酸治疗至达标, 血尿酸降至6~4 mg/dL 应长期维持用药, 对别嘌醇不能耐受或无效者以非布司他替代,特殊病例可并用两类降尿酸药,尿酸酶用于抗传统治疗者。

6 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63 岁,2014 年8 月16 日初诊。有痛风病史10 年,平时不规则服别嘌醇片降尿酸,体格丰腴,嗜食醇酒。近2 年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频繁,平均每月1 次。经多方治疗,发作次数未见减少。本次左足拇趾疼痛3 d,血检:血尿酸正常范围内,肝功能轻度损害,尿蛋白(+)。遂求助中医。刻诊:左侧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剧烈,肿胀明显,肤色紫红,纳差眠可,舌质红苔薄,脉滑数。西医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历节病(热痹),证属湿热痹阻,寒热互结、痰湿蕴脾。治以清热化湿,祛风通络为主,佐以健脾化湿。方用加味四妙散加减:炒黄柏15 g,薏苡仁30 g,牛膝18 g,山慈菇15 g,土茯苓20 g,忍冬花20 g,垂盆草15 g,北细辛3 g,虎杖15 g,制川乌6 g,滑石30 g,生白术15 g,佛手10 g,川萆薢18 g,生甘草6 g。14 剂,每日1 剂,水煎服。外洗方:制川乌8 g,制草乌8 g,细辛6 g,冰片20 g,生石膏30 g,青风藤20 g,红花6 g。7 剂,每日1剂,煎汤泡足或敷于患处。2014 年8 月22 日二诊:左侧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肤温不高,仍有压痛,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纳眠可,大便偏溏,舌红苔薄黄,脉滑。药毕疼痛症状消失,又以健脾化湿、泄浊通络立方,中药巩固,以消石清污,降血尿酸-长期-治本。诸其平素需控制饮食,鼓励多饮碱性水,戒酒以预防其再次发作。半年后随访,患者诉疼痛未再复发,生活自如。

 

 

 


上一篇:中西医治疗慢性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下一篇: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