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浅谈痛风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28)

文章正文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发作的重要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并不等于痛风。在血尿酸过高者中,只有约10%会得痛风,其余终生都可以没有任何痛风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为嘌呤合成代谢增强和(或)尿酸排泄减少。

1.1 嘌呤合成代谢增强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人体内尿酸的来源有二: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是由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分解而来,约占体内总尿酸的80%;外源性是从富含嘌呤或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约占体内尿酸的20%。嘌呤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降解成核苷和磷酸。腺苷脱氨酶(ADA)将腺苷脱氨生成次黄苷。次黄苷和鸟苷经核苷酸磷酸化酶作用生成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前者经黄嘌呤氧化酶作用生成黄嘌呤,在同一酶作用下黄嘌呤被氧化成尿酸。

1.2 尿酸的排泄

    正常人体内尿酸池平均为1200mg, 每天产生750mg, 排出500~1000mg。约2/3 经肾脏排泄,其余1/3 在肠道分解排出。因此,高尿酸血症可由尿酸产生过多(75%)或尿酸排泄过低(25%)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称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继发于肾脏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肿瘤化疗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原因导致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称为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或痛风。

2 临床证治

    现代医学认为,中年以上的男性突然发生趾、跖、踝、膝等处单关节红肿热痛,伴或不伴血尿酸盐增高,即应考虑痛风可能,如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则可诊为痛风,如在滑囊液检查找到尿酸盐结晶即可确立诊断。

    参照1997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痛风的诊断标准包括:(1)关节液内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2) 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有尿酸盐结晶的痛风石;(3)具有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 线征象等12 条中的6 条者:1 次以上急性关节炎发作;炎症表现在1 日内达高峰;单关节炎;关节发红;第一跖趾关节肿或痛;累及第一跖趾关节的单侧发作;单侧跗骨关节受累;可疑痛风石;高尿酸血证;X 线示关节内不对称性肿胀;X 线示骨皮质下囊变不伴骨糜烂;关节炎发作期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凡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一条即可确诊。痛风患者的自然病程及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下列四期:(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2)急性痛风性关节发作期;(3)痛风发作间隙期;(4)慢性痛风石性关节期。本病的防治,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除少数由于药物引起者可停用外,大多缺乏病因治疗,因此不能根治。临床治疗要求达到以下四个目的:(1)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2)防止关节炎复发;(3)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治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关节等所引起的并发症;(4)防止尿酸肾结石形成。具体治疗方法为:第一、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在37℃时,血中尿酸饱和度为420μmol/L(7mg/dl),如血中尿酸长时间持续超过这个饱和点,则成为高尿酸血症。不少高尿酸血症可以持续终生不发生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处理主要是饮食治疗,低嘌呤饮食,少食动物内脏,鼓励选用碱性食品,每日饮水多于2000mL,忌暴饮、暴食及酗酒,防止肥胖,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第二、急性痛风性关节发作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亦是痛风最基本的类型。典型发作一般多起病急骤,有时呈暴发性,多于午夜足痛惊醒,其疼痛性质为刀割、咬噬样,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初次发病时绝大多数仅侵犯单个关节,其中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偶可同时发生多关节炎,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关节,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尿酸钠盐结晶引起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疼痛缓解72h 后可恢复活动。药物治疗越早越好,早期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而延迟治疗则炎症不易控制,根据其作用方式,常用的药物可分为5 类:(1)抑制粒细胞浸润药,如秋水仙碱; (2)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呤醇;(3)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龙(痛风利仙)等;(4)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炎痛喜康、萘普生、布洛芬等;(5)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第三、痛风发作间隙期及慢性期:经过饮食和体重控制,血尿酸水平仍在410~470μmol/L 以上;痛风性关节炎每年发作2 次以上;有肾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考虑降尿酸治疗。用药后能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防止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功能损害。但在急性期应用可能会动员尿酸入血,诱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须慎重。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龙,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的药物。选用原则:根据肾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肾功能损害者,24 小时尿酸排出量<600mg,用排尿酸药会造成尿酸盐结石,加重肾损害,故应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血尿酸增高明显或痛风石大量沉积者,可以两者合用,以便尽快降低尿酸,使痛风石消退。无论是选用排尿酸药还是抑制血尿酸生成药,用药剂量都可采用小剂量逐渐增量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大量尿酸盐在肾小管及间质沉积,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又可以避免血尿酸水平急剧下降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小剂量递增法还有利于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排尿酸的药物使用要同时加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使每天尿量维持在2000ml 以上,以利尿酸排泄。

3 预防调护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清楚,诊断并不困难,预防和治疗有效,因此预后相对良好。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痛风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慢性期病变经过治疗有一定的可逆性,皮下痛风石可缩小或消失,关节症状和功能可改善,相关的肾脏病变也可减轻、好转。患者起病年龄小,有阳性家族史,血尿酸显著升高和痛风频发,提示预后较差。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肾病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老年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率增高已成为全球问题。鉴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的密切联系,有必要在高尿酸血症的早期,痛风的临床表现尚未出现前及早进行干预。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治疗高血压,药物选择等,能使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尤其早期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预防痛风发作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和戒酒,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复方降压片、吡嗪酰胺、硝苯地平和普萘洛尔等。饮食控制后,血尿酸仍高于9mg/dl 时,可用降尿酸药。对于已发生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间歇期患者,应预防痛风再次发作,关键是通过饮食和药物治疗使血尿酸水平达标。此外,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损伤,控制体重,多饮水,长期碱化尿液等。




上一篇:2010年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 下一篇:宁要清风,不要痛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