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基于痰浊致痹辨治痛风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8)

文章正文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中医学将痛风归属于“痹证”范畴。其发病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复因劳累、饮食及外感六淫之邪痹阻肢体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而发为本病,亦与遗传、体质、环境等因素相关。但本病相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病而言,又有其自身特点,如患者多为嗜食“膏粱厚味”、丰腴之体,疼痛多发作在夜晚,痛甚状如虎之噬,骨节肿而坚硬如石,以及迁延不愈后期可见石淋等,这些特征性症状无一不与痰浊相关。

1 病因病机

    痰浊是指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及饮食、劳逸影响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既是痛风的致病因素,又是其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痰浊贯穿于痛风的整个发病过程中。“肾为生痰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肾司二便功能失调,则湿浊内聚;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兼夹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劳倦、七情、关节外伤,加之患者每为“膏腴过分,酒食越度”之人,素体痰湿内盛,由此内外合邪,则致痰浊流注关节、肌肉、骨骱,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筋骨、肌肉的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从而发为痛风。近现代医家对此也有相关论述。汪履秋认为,痛风乃由六气杂至为病,当分清主次轻重阴阳属性,对于尿酸浓度高于正常,不能排出体外,积于骨骱,局部肿酸,是为有形之痰湿浊积 ; 吕承全认为,痛风多由肾气不足,气血亏虚,气化不利或脾胃虚弱恣食肥腻,痰湿内蕴,湿浊化生,痹阻经络关节,而致发热、关节肿痛不止、夜间尤甚。 。朱良春指出,痛风乃浊毒瘀滞使然,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然积聚日久,愈滞愈甚,或感外邪,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溃流浊脂,痰瘀胶固则致僵肿畸形 。

    总之,痛风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急性期由于风寒湿热毒邪外侵,痰瘀浊毒内生,以邪盛标实为主:后期内损脏腑,尤以肾气亏损多见,以本虚为主。

2 分期论治

    朱丹溪提出痛风的主要病机是湿痰浊血流注,并指出“因于痰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苍术”、“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龚廷贤认为“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强调痛风的形成与痰浊瘀血凝滞经脉密切相关,在辨证的基础上应注重化瘀泄浊之法。由于生理上津血同源,互生互化;病理上痰瘀同源,互为因果,因此,痰瘀常相伴致病。痰为百病之母,亦为致病之根,痹病又可助增痰之势。故欲防治痹病,清化痰浊尤为重要。痛风患者,气血受阻,痰浊更生,机能益乱,气血更耗,终成恶性循环。痰浊不除则脏腑机能难复,气血难充,痛风之根不能推撼而斩断之。因此,临证应恪守化痰泄浊这一基本法则,再根据痛风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辨证加减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2.1 急性期

    本期起病急,多在夜间突然关节剧痛,第一趾跖关节及跨趾关节最易受犯,局部红肿灼热,可同时伴有发热、头痛、畏寒等全身症状。其病机乃痰瘀之毒内伏血分,气血被遏,不通则痛。痰瘀既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同时痰瘀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反过来又加重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导致痰瘀内生,推动病情发展。因此,治疗当以祛邪为先,采取化痰逐瘀通络之法,使邪有出路,通则不痛。

    临床常用药物如法半夏、陈皮、苍术、萆薢、石菖蒲、白芥子、王不留行、丹参、海金沙、莱菔子、熟大黄、山慈菇等以化痰泄浊逐瘀通络,并可加入虫蚁搜剔、蠲痹定痛之品,再辨证选配寒水石、生地黄、知母、虎杖、忍冬藤等以清热通络,或选配桂枝、细辛、淫羊藿、熟地黄等以温经散寒,消炎止痛,控制发作。

2.2 慢性期

    本期多表现为风寒湿痹或风湿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不足等,虽然缺乏典型临床症状,而痛风石的形成是该病的另一特点,其外可溢肌肤,内可伤及经络。痛风石乃因痰瘀胶固,加之湿热熏蒸,积聚关节经络而成。其治以化痰泄浊为基本治疗法则,取降浊解毒与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进行配伍,以促进浊毒之泄化,解除瘀结之转机。方中常可倍加祛风通络之品,如徐长卿、威灵仙、鸡血藤、乌梢蛇、地龙等,因风药不但可以通络止痛、祛瘀化痰,尚可胜湿浊,湿浊既化,则痰无以生;或加入鸡内金、金钱草、牛膝等,荡涤痰瘀以化石。并辨证加入女贞子、黄芪、炒白术、牛膝等补益肝。肾之品,以培本固元,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3 小结

    临床上痛风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而痰浊伏邪是本病的基本病因,也是发病的关键。痰浊之邪留滞于筋韧骨节之间,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则痛,从而使骨节剧痛:或痰凝夹瘀变生为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溃破;或痰核流注,痰瘀胶固而致关节畸形;或痰核结聚于脏腑,日久蕴结化热,脏腑功能受损,水毒潴留,发为肾劳。《素问·痹论篇》日:“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筋痹不已,则内舍于肝,发为肝痹;骨痹不已,则内舍于肾,发为肾痹;病程曰久,母病及子,则成脉痹或心痹。治疗上,化痰泄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化痰不但可以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还可以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尿酸、c一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当然,临证还有必要从多个方面对痛风的痰证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总结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早控制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上一篇:辨证施护干预治疗痛风 下一篇: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痛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