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磊教授认为痛风属于浊邪致病,治疗应使用涤浊法。他根据《黄帝内经》湿浊化生主要在脾( 胃) ,输布主要在肺,排泄在肾发病机制,认为痛风病治疗应肺、脾、肾和三焦同治,于是筛选临床古方,以千金苇茎汤( 白茅根代替苇茎) 宣肺开流澄源,以四妙散加减泻肾中湿浊之邪,使湿有去处,以二陈汤加茵陈蒿、土茯苓健脾祛湿化痰,通利关节,以绝湿浊化生之源,合为千金二陈四妙汤。其治法完全合乎经典,处方精简,临床每多应用。
1 治疗方法
给予千金二陈四妙汤( 白茅根30 g,生薏苡仁30 g,冬瓜仁30 g,桃仁10 g,茯苓20 g,半夏10 g,陈皮10 g,茵陈蒿30 g,苦参12 g,土茯苓30 g,炒苍术12 g,黄柏12 g,怀牛膝15 g,猪苓15 g,泽泻15 g,甘草10 g) ,日1 剂,分2 ~ 3 次煎服,急性期配合秋水仙碱1 ~ 2 天。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禁食高嘌呤食物、辛辣刺激、油腻食物。若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则终止给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2 讨论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血液中尿酸浓度超饱和,即可析出尿酸盐结晶,痛风病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血尿酸生成和遗传基因、进食高嘌呤食物等有关,尿酸盐排泄从肾脏排泄占70%,从肠道排泄占30%。对痛风病的治疗,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达标治疗方案成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目标治疗策略,特别是反复发作的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应长期控制在300 μmol•L - 1 以下。
秋水仙碱联合别嘌醇是公认治疗痛风的有效方法,但汉族人群中使用别嘌醇副作用发生率高,有时发生严重剥脱性皮炎,甚者致命; 新药苯溴马隆、非布司他价格较贵,其对肝功能的损害也并非偶见; 使用非布司他的患者比给药别嘌醇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中风)。高尿酸血症属于代谢综合征范畴,常伴有超重、血糖、血脂等其他代谢异常表现。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寻求传统中医治疗痛风,仍具有现实意义,中医界也一致在持续探索。朱良春教授从痛风的特征性出发创立了浊瘀致痹的论点,认为痛风虽“症似风而本非风”,张磊教授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是津液代谢失常,湿浊内蕴,湿浊化痰致瘀阻滞经络,日久郁而化热,湿热浊毒瘀滞血脉,痹阻关节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张磊教授根据湿浊化生主要在脾( 胃) ,输布主要在肺,排泄在肾发病机制,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恣食肥甘厚味,湿浊毒邪瘀滞为标。以千金苇茎汤( 白茅根代替苇茎) 宣肺开流澄源,肺气降可助脾运化,肺宣降助肾气化,肺气宣降于大肠,大量湿浊之邪得以从下焦二便快速排泄。这是千金苇茎汤的灵活应用。以四妙散加减泻肾中湿浊之邪,使湿有去处,已有临床研究证明有效。这和西医尿酸盐结晶主要从肾脏排泄占70%,从肠道排泄占30% 相一致。以二陈汤加茵陈蒿、土茯苓健脾祛湿化痰,通利关节,以绝湿浊化生之源。急性期加石膏竹叶、连翘加强清热利湿解瘀毒之功,加当归、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缓解期加桂枝、山楂、砂仁健脾化湿消滞,急性疼痛消失,改延胡索为丹参补血活血,诸药合用健脾化湿泄浊行瘀止痛,通阳助脾胃之气,脾胃运化、枢转功能正常,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浊邪无从生。诸方合用兼顾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肾三脏结合三焦气化,标本兼治,共奏健脾除湿泄浊化瘀定痛之功,尿酸、血糖和血脂的异常升高在中医都属于“浊邪”范畴,故理论推测可通过涤浊法得到改善。本研究证明千金二陈四妙汤组方严谨,理法方药针对性强,疗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