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致使血中尿酸含量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关节周围、皮下组织、肾脏、血管壁而引起相应病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它可以累及关节引起痛风性关节炎, 累及肾脏形成痛风性肾病,累及血管壁引起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痛风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人“痹症”、“风湿病”范畴。 其辨证论治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治 第二》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幅中,其症状表现同历节病证治大体相同,其病因病机为肝脾肾亏损为内因,寒湿内侵为外因,内外因结合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变症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药。历代医学一致认为肝脾肾亏损是病变的根本,风寒湿痰瘀痹阻经络为标。
1病因病机
1. 1《内经》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腐熟水谷,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若饮食不节,过食 肥甘,嗜食厚味,或素体脾虚,嗜酒及肥甘厚味之品,致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滞留成湿,湿郁化热,湿热瘀阻关节经脉,为形成痹证之潜在内因。《景岳全书• 卷三十一》曰:“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由于脾胃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微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 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软酸痛。”根据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痛风患者多首见第一拇趾和第一趾关节疼痛、红肿。
1.2肾主水,肾脏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津液代谢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肾阴和肾阳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各脏腑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开阖有节,升清降浊有序。其清者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蒸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若肾之阴阳失衡,必累及津液运行,清浊不分而见湿浊内生;肾脏亏虚,蒸腾气化无力,废液不能排泄.浊阴不降,留滞体内,反成隐患。可见,只有肾之阴阳平衡,肾气的蒸化、开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升清降浊功能才能得以有效调摄,废液的排出才能正常。 若过食肥甘,湿热稽留不去,其原因除脾运不及外,更主要的是肾的降浊功能失常。如肾亏虚,或饮食劳欲伤肾,肾之蒸化开阖功能障碍,不能胜任升清降浊之职,湿热滞留,郁而化热,湿热流窜于筋骨,注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骨节疼痛。
1.3李东垣认为,痛风内因为血虚,朱丹溪则认为是血热。他们对痛风内因的认识虽然不同,但都认同内因致病的重要性以及外邪触发、内外合邪的发病观。朱丹溪《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痛风的内因在于脾肾亏损、运化降浊功能失常而致湿热内聚。 外湿夹杂风寒热邪更易诱发痛风发作。故痛风因内湿致病、病变累及脾、肾、关节等。
2辨证施治 痛风的病机以内湿为主,而湿易化热,湿热内郁易成瘀,故应辨清湿、热、瘀。发作时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化瘀通络,缓解后健脾补肾。脾在脏属阴,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若湿浊内阻中 焦,则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受阻。而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温燥之药可燥湿健脾,故从痛风脾湿病机而论, 根据脾的特性,当以燥脾、运脾、芳香化湿为主。而肾主水,水有真水、有客水。所谓客水,即水液代谢中的浊水、废水,故从痛风肾的降浊障碍来看当以利湿为主。治疗在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用祛风除湿,清热利湿等法;慢性期以扶正祛邪为主,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法。辨证施治分以下5型治疗。
2.1湿热痹阻 由于湿邪入里化热,或素体阳升, 内有蕴热,湿热交蒸而致。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病势较急,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选四妙白虎汤加减。
2.2风寒湿痹 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而致。症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局部皮下结节、痛风石。伴关节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仁,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紧或濡缓。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选桂枝乌头汤加减。
2.3痰瘀阻滞 由于久病体弱,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瘀交结于关节而致。症见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伴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红,体虚乏力,面色青暗。舌质绛 红有瘀点,苔白或黄,脉象沉滑或细涩。治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方选二陈桃红饮加减。
2. 4脾肾阳虚 由于素体阳虚,外邪侵人,迁延不愈,损伤脾肾而致。症见关节肿痛持续,肢体及面部浮肿。伴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治宜健 脾益肾,温阳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
2. 5肝肾阴虚 由于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 养肝肾,邪居筋骨而致。症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关节变形,可见结节,屈伸不利。 伴腰膝酸软,耳鸣口干,肌肤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 潮红。舌质干红、苔薄黄燥,脉弦细或细数。治宜补肝益肾,祛风除湿。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
3典型病例 张某,55岁,干部。患者于5年前 出现手指、足趾关节肿痛,以夜间痛为甚,右手指关节 僵硬破溃已2年。患者于5年前经常出差。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兼之旅途劳顿,感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因工作较忙,未曾介意。以后每于饮酒 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右手指关节及左足拇指内侧肿痛尤甚,以夜间痛为剧,以类风湿关节炎处理,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疼痛缓解,时轻时重,未根治。2年前右手指近端破溃,流出白色脂膏,查血尿酸918umol/L,确诊为“痛风”,服用别嘌呤醇、丙硫酸等,病情有所好转,但因胃痛不适而停服。又因肿痛有增剧,再服西药至今,希望中医治疗。查体:右手食指中指肿痛破溃,左足大趾内侧亦肿痛较甚,夜间更痛。 血尿酸714 umol/L,口苦,苔黄腻,脉弦数。证属湿热 痰浊瘀阻;治疗清热利湿,化痰祛浊,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拟方:丹参、土茯苓各30g,大黄(后下)、元胡、苍术各20g,车前子、生石膏、白芍、仙灵脾、伸筋草各 15g,片姜黄、独活、黄柏、川牛膝、厚朴、清半夏、秦艽、 川山甲各10g,小白花蛇1条。治疗2周后疼痛减轻, 破溃处分泌物有所减少,足趾肿痛减清,继续治疗2个月,患者以上症状消失,血尿酸已接近正常,再巩固治疗两月,后随访一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