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即低嘌呤饮食,戒酒,多饮水,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保持尿PH 值为6.5 以上,每日尿量在2000ml 以上,服药期间均不使用和采取其他影响尿酸的药物和措施。予益肾清热除湿化瘀方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仙灵脾12g,土茯苓30g,萆解30g,白花蛇舌草30g,百合、玉米须、威灵仙、粪箕笃、六月雪各10g,薏苡仁、桃仁、益母草各15g,鸡血藤25g,甘草5g。机器控制煎煮,每剂水煎浓缩成400ml,分2 袋装,每袋200ml。早晚各服1 袋。以12 周为1 个疗程。
2 讨论
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及实验室表现,故不被重视,许多病例确诊时已进入肾衰竭期。近年来研究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可及时发现痛风肾。早期即有肾小管性蛋白尿,以β2- 微球蛋白为代表,稍后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以微量白蛋白为代表。早期痛风性肾病,尿酸盐结晶沉于肾髓质肾乳头和锥体中,引起肾小管- 间质炎症,渐至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晚期肾小球受累,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球硬化,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西医认为高尿酸血症是本病的基础,其严重程度与血尿酸升高幅度成正比,治疗上多采用大量饮水、低嘌呤饮食、碱化尿液及抑制嘌呤合成等方法。但临床上许多病人在血尿酸正常后,其尿蛋白排出并未减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而体重......”;《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朱丹溪《格致余论. 痛风论》认为痛风之病因是“热血得污浊凝涩……”。针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循“虚者补之”、“实则泻之”、“损者益之”之旨,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拟益肾清热除湿化瘀为法,自拟益肾清热除湿化瘀方。方中以黄芪、仙灵脾益肾扶正固本;土茯苓、萆解、白花蛇舌草、百合、玉米须、威灵仙、粪箕笃、六月雪、薏苡仁、桃仁、益母草、鸡血藤清热除湿化瘀,通利二便,使邪有出路;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土茯苓、萆解能降低血尿酸;百合有秋水仙碱样作用,能抑制白细胞趋化,减轻肾间质慢性炎症、痛风性关节炎炎症;威灵仙有溶解尿酸并解除尿酸疼痛的作用;薏苡仁能排泄尿酸;白花蛇舌草、桃仁能抑制尿酸合成;玉米须有降低尿蛋白作用。诸药合用,能益肾清热除湿化瘀,使清者升浊者降,从而达到治疗本的目的。观察显示,治疗组对血尿酸水平的降低与对照组无差异,但降低尿微量白蛋白、血β2-MG、尿β2-MG 和改善肾脏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药物能够减轻肾小管与肾小球的损伤.改善肾功能。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改善,血清β2-MG、胱抑素C、血视黄醇结合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肾小管功能的改善,故尿微量白蛋白、尿β2-MG 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经过临床观察证实益肾清热除湿化瘀方可以使高尿酸血症早期肾损害患者的肾小球功能、肾小管功能都得到一定改善,且无不良反应,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