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是一种由于严重的慢性高尿酸血症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而导致的肾间质和肾小管腔炎症反应。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者常伴有典型的痛风症状。累及肾脏后,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采用健脾补肾泄浊方辅助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 治疗方法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大量饮水、碱化尿液、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对症处理。同时给予别嘌呤醇片(广州彼迪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0mg,国药准字H44021368)口服,100mg/次,2次/d。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泄浊方治疗,处方组成包括黄芪30g、党参30g、炒白术10g、山药10g、茯苓10g、山萸肉10g、淫羊藿6g、桑寄生18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绵萆薢10g、生甘草3g。此方1剂/d,水煎两次,分早晚2次温服。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动物性蛋白的摄取比例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逐年递增。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嘌呤类物质的代谢紊乱,引起尿酸生成异常增多,而肾脏排泄功能下降,从而使血尿酸含量升高,尿酸盐过饱和后沉淀于肾脏而引起慢性间质性肾损害,肾小管萎缩变性、肾小球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目前,西医对于痛风性肾病的治疗以控制饮食和对症治疗为主。一般采用别嘌呤醇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可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和排泄,避免尿酸盐的沉积。其临床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也较大。长期应用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本研究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与口服别嘌呤醇有关,但其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或消失,未影响疗程。
中医学理论将痛风性肾病归纳于“腰痛”、“石淋”、“痹证”、“溺毒”等范畴,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等有关。多数患者形体肥胖,脏腑功能日渐衰退。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湿浊内阻于肾,使肾不能气化,分清泌浊失司。如此水液不能运化而聚湿生浊、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治则以健脾补肾、化湿泄浊为法。
健脾补肾泄浊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炒白术,取其健脾利湿之效,恢复脾之运化功能,以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淫羊藿温补肾阳、培补元气;山药、山萸肉、桑寄生滋补肾阴,取阴中求阳之意;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土茯苓、绵萆薢利尿通淋、祛湿泄浊,使湿浊之邪从小便而解;生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化湿泄浊之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具有良好的抗缺氧作用。桑寄生、淫羊藿可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改善肾血流量、纠正肾功能异常。土茯苓、绵萆薢、薏苡仁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增加尿素氮、肌酐排泄。诸药合用可促进尿酸盐排泄、减少尿酸结晶沉积,从而起到延缓病程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补肾泄浊方对痛风性肾病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