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附着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引起组织的异物炎性反应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关节炎。其基础是由于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合成增加或排除减少导致的高尿酸血症。近年来随着营养条件改善和人口老龄化,痛风发病率逐年增高,且该病常因受凉、受湿、饱餐、饮酒、外伤等因素诱发,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的反复发作。目前治疗痛风的西药大多副作用大,因此,从中医中药角度治疗痛风将很有医学和社会经济意义。应用治疗痛风验方痛风停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1 治疗方法:服药期间停服其他治疗痛风的药物,禁用高嘌呤饮食、辛辣食物及酒类等,多饮水,休息,注意保暖。给予痛风停汤(由知母20g、生石膏60g、黄柏60g、银花30g、连翘15g、防己l0g、萆薢l0g、络石藤15g,加苗药岩黄连15g、三白棒15g、大血藤15g、过路黄15g组成),水煎服,日1剂,日3次,早中晚饭后1h服l00ml,汤剂由贵阳中医二附院中药制剂室统一机煎。
2 讨论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反应。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速度和排泄之间的平衡。故任何原因使尿酸增多或排泄减少,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原发性尿酸生成过多,是由于嘌呤代谢受一些酶的反馈调节,遗传缺陷可能导致酶缺乏或酶活性改变。继发性尿酸生成过多主要由于骨髓和淋巴增生及血细胞破坏加速,肿瘤化疗和放疗,导致核酸代谢亢进引起尿酸生成过多。
尿酸排泄减少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的主要机制,原发性尿酸排泄障碍是由于近端肾小管上尿酸盐转运蛋白异常,继发性尿酸排泄障碍主要见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等导致尿酸肾小球滤出和肾小管重吸收减少。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关节痛、关节畸形、尿路结石、肾脏病变等,其中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对痛风的西医治疗,急性期主要是应用秋水仙碱、别嘌醇、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美洛昔康等,虽然有较好的近期消炎镇痛疗效,但有剧烈的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严重毒性反应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中枢神经障碍、低血钙、多尿、脱发等,且停药后病情易复发。
祖国医学对痛风早有研究,“痹症”、“历节风”、“白虎病”都是痛风的中医病名。中医认为痛风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失养,导致机体正气不足,遇饮食不洁,嗜食肥甘厚味,日久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凝聚成痰,阻碍血行成瘀,湿痰瘀凝滞骨节筋膜,蕴久化热而发病。主要病位在于脾,日久累及于肾,发时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夜间尤甚,日久湿热瘀血互结,闭阻经络,流注骨节,则会出现关节僵硬、畸形、痛风石及骨质破坏,再度发展则伤及肾脏。痛风急性期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蕴结,故治疗当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痛风停汤以白虎加桂枝汤为主方,方中知母、石膏、黄柏、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防己、萆薢、络石藤清热利湿通络,加苗药岩黄连、三白棒、大血藤、过路黄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临床观察显示,本方在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急性期发作方面,疗效与西药治疗无显著差异,毒副作用方面则远远少于西药治疗,故痛风停汤可作为湿热蕴结型痛风急性期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