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多见于中年肥胖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2:1。该病好发于第1跖趾关节,内外踝关节、足背部,也可发于膝、肘、腕、指等关节。所患关节临床多见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可伴有发热(T:37.5℃一38.5℃),心慌等症状。病人血尿酸值>420umol/L。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及尿酸排出减少,使血中尿酸浓度增高,形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钠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反复刺激形成炎症、关节畸形及肾结石等一种疾病。该病的主要发病机理包括内源性嘌呤生成增加,尿酸排泄减少,嘌呤代谢缺陷等原因。
祖国医学称痛风为“历节风”、“白虎历节风”、“痛痹”;而其肾脏损害,肾结石,则分别归属于中医的“虚劳”,“石淋”范畴。该病多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蕴,或痰热内生,复受风湿外侵,风湿与湿热相互搏结,流窜肢节,阻碍气血经络流通而致。不通则痛。日久则郁而化热,瘀热凝结乃生热毒,热毒流经肌肉、筋骨、关节之间而发病。痛风起病急,关节疼痛剧烈。湿毒内聚是本病的关键因素,痰湿和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故治疗以清热泄浊,解毒利湿,活血通络为基本原则。
临床上以经验方:“慈菇大黄汤”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方药组成:山慈菇40g,酒大黄l0g,土茯苓30g,威灵仙12g,忍冬藤30g,黄柏12g,川牛膝30g,野菊花30g,公英30g,连翘12g,地丁15g,赤、白芍各15g,元胡15g,泽泻l0g,通草6g。本方以山慈菇,酒大黄清热泄浊,祛下焦湿热;土茯苓、威灵仙清热解毒利湿(另据药理研究,山慈菇、威灵仙可加速尿酸溶解和排泄);野菊花、公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川牛膝引血下行,活血;赤芍活血凉血止痛;元胡、白芍理气活血止痛;泽泻、通草利水渗湿。全方共奏清热泄浊,解毒利湿,活血通络之效。临床如遇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可随症酌加石膏、知母等清热类药物;如遇瘀血阻滞型痛风患者,可随症酌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类药物;如遇痰浊阻滞型痛风患者,可随症酌加白芥子、胆南星等逐痰散结类药物。
痛风的治疗应注意防治并重原则。充足的水份摄人可增加尿酸的排泄,饮水量应保证每日 2000ml以上。对于富含嘌呤和核酸类的食物应严格控制,避免痛风的反复发作。同时应控制体重,戒烟酒,增强体质和定期检查身体。保持心情舒畅,缓解精神压力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