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病机与治则探微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8:57)

文章正文

    痛风一疾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最早见于欧洲宫廷,王公大臣多罹患此疾,故又有“帝王病”之别称。祖国医学典籍中对此也多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之白虎历节;金元时期朱震亨所著《格致余论》中更是明确提出痛风病病名等等。

    临床之痛风病有如风之来无影,去无踪,其发也频,其治也难。发则有如虎啮斧剁,令患者痛不欲生。近年来由于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痛风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年轻化趋势。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病是由于嘌呤物质代谢障碍,其终极产物尿酸钠存留在体内,复以结晶的形式沉积于关节中,诱发白细胞对之进行吞噬所致。如疏于治疗或治不得法,则会进一步发展产生痛风结石、痛风性尿路结石,终至于尿毒症、肾功衰,因而主张痛风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富嘌呤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豆类、啤酒等)的摄入,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上常用药如秋水仙碱、别嘌呤醇及丙磺舒等。尽管这类药品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痛风临床症状,然而(姑不论其远期效果如何不佳)这类药品不同程度地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毒副作用,对肝肾功能的损伤、造血系统的损害、胃肠道的不适等,某种程度上看,痛风病患者使用这类药品无异于饮鸩止渴。

    那么治疗痛风的出路何在呢?有赖于中医中药!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著述的考稽、临床实践的揣摩及中药配方的精心筛选,加深了对痛风病机的认识。现就痛风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法则分述如下,以与同道交流。

1 痛风病病机

1.1急性关节炎期病机为湿热毒瘀胶结

    痛风病急性关节炎期患者多见单侧足趾关节(多为足大拇指)或趾关节红肿疼痛,皮色黯红,扪之灼手,痛不可忍,衣被难覆。

    此一阶段所现诸症乃湿热毒瘀胶结所导致。

    我们知道痛风病患者多嗜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易入难化,滋湿生痰,困顿脾胃。祖国医学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湿之运化有赖于脾胃。倘五味过极,肥甘过度,饮酒如浆,则脾胃为之受损而使运化失职,致令水湿内停,所谓是“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语出《素问》・痹论)。”痰湿聚久,蕴而发热,变生为毒。中医认为:毒者厚也,害也。凡物过分聚集即可为害,是谓毒。血脉受阻而运行不畅,淤血乃生。湿热毒瘀胶固一体,痛风乃作。

    中医病因学说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又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又膏梁厚昧,足生大疔。因而痛风患者每见足趾红肿痛剧,噬骨溃肉。

1.2慢性缓解期的病机为湿滞经络

    痛风病缓解期患者虽无剧烈疼痛,然而每每足趾有不灵便,有重着感。

    湿性重着,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而受损产生重着,行动笨拙。

1.3尿毒症、肾功衰期病机为湿毒内舍肾腑

    痛风病患者如延误时久或过用对应西药,则会严重伤及肾脏而现面浮肢肿,颜面恍白,排尿异常等一系列肾功衰现象。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主水之脏,脾之运化也须得肾阳温煦推动。脾肾二者生理上互为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今水湿困脾,日久伤肾,进一步令湿浊难以排泄,不能通调水道。

    分清别浊而致浊毒堆积,内舍肾腑,故而呈现上述诸症。

2 痛风治疗原则

2.1急性关节炎期法拟运脾燥湿,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临床治疗上全在乎辨明湿热毒瘀孰轻孰重,而灵活调配组方。

    运脾燥湿法首选药如苍术、白术;清热解毒法首选药如地丁、毛冬青;活血散瘀法首选药如全蝎、蜈蚣等。三法活用俾湿祛热清瘀散毒解,则关节疼痛能快速消散。

2.2慢性缓解期法当健脾燥湿

    本法常选用白术、秦皮、苍术等品,以健运中土,通利关节。

2.3痛风病肾功衰期法当平补肾气、运脾利水、祛湿解毒

    平补肾气首选用故子、锁阳;运脾利水致药如山药、大腹皮、猪苓;祛湿解毒法致药如黄柏、苦参、泽泻等。治疗本病,还要结合现代医学认识,选择用药。如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土茯苓、萆、蚕砂可降低血尿酸:威灵仙、秦艽能溶解尿酸结晶并解除疼痛;生苡仁、泽泻、车前 、茯苓、地龙能增加尿酸排泄;泽兰、桃仁、当归、地龙可抑制尿酸合成等,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选择适当的药物,以提高疗效,做到辨证不离辨病,辨病不离辨证。




上一篇:青敷膏治疗急性痛风 下一篇:清痹汤加减治疗痛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