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甘草附子汤合姜苓半夏汤,药物组成:桂枝12 g,制附子(先煎)12 g,白术10 g,茯苓15 g,泽泻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生姜10 g,炙甘草6 g。水煎,1 剂/d,早晚服用。以1 个月为1 个疗程,治疗1~2 个疗程。并进行健康宣教,清淡饮食,禁止饮酒和高嘌呤饮食,多饮水,勤排尿,避免辛辣刺激和劳倦、受寒等。治疗前后主要检查血尿酸、血沉两个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痛风急性期多为湿热蕴结,因患者过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导致湿热内蕴,脾胃运化失调,肾虚气化失司,不能分清泄浊则聚湿生痰,以湿热流注关节为主。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则以脾虚湿困、湿痰浊毒、痰瘀痹阻经络关节为基本病机,往往由感受风湿之邪诱发。著名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痛风特征“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品;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石,或溃流脂液。”并指出:“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主要原因”。
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175 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此方乃缓去风湿之方,主治风湿蓄于关节,用附子温经散寒定痛,白术健脾胜湿,桂枝、甘草散风邪而助心阳,因病邪深入关节,意在缓行,故以甘草为君。姜苓半夏汤出自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五,其本是为“反胃”而设之方,方中人参、干姜补益中焦,崇阳补火,以健脾之运化水湿痰浊,茯苓健脾利水,半夏以泄痰浊,降胃气。全方可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从而使脾升胃降,体内湿浊之气排出体外。因此医家们也用此方治疗痰饮咳喘。笔者认为慢性痛风多为湿痰浊,源于阳衰土湿,而此方即是从健脾祛湿化痰入手,本着异病同治、治病求本之原则,故将此方与甘草附子汤合用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使风湿、痰浊一并除去,并补虚固本、温阳益气,达到扶正祛邪并顾之目的,使得标本兼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甘草附子汤和姜苓半夏汤合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这一将经方与时方合用的方法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亦能对经方、时方的灵活运用提供一个较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