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是西方社会的常见病。近年来我国痛风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了近年来的多发病,这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食谱有较大改变密切相关。痛风虽然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发病率最高的是40 岁以上的中年男人。研究表明,95%的痛风患者是男性,男女发病比例是20:1,且脑力劳动者和身体肥胖者发病率更高。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失调,导致代谢产物尿酸在机体内浓度增高。临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过多的尿酸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软组织,可引起全身关节,特别是指、趾、腕、踝、膝关节红肿疼痛、痛风石和肾脏病变。痛风首次发病多侵犯一个关节,最多见的是手足小关节,以第一跖趾关节为最好发的部位,并常反复发作。痛风常突然发病,发病后关节红、肿、热、痛,痛势剧烈,夜间尤甚,24 小时可达高峰,若治疗及时,2-3 天可缓解。患有慢性痛风的患者,往往会在暴饮暴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创伤感染、关节损伤等诱因作用下导致急性发作。反复发作十年左右可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畸形,关节周围与其他部位的皮下可见到结节状突出的痛风石,并可溃破。约有半数痛风患者可诱发痛风性肾病,这是因为尿酸结晶沉积在肾小球、肾小管引发炎症所致。
痛风“重男轻女”的原因,是因为女性体内雌激素能促进尿酸排泄,并可抑制关节炎发作。
男性因为饮酒的机会较多,若再喜欢食海鲜、鸡、鱼等含嘌呤、蛋白质高的食品,使体内尿酸增加,排出减少,自然就会增加发病的机会。此外常吃火锅者也会增加发病率。痛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防治。
调整饮食 痛风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也是一种终身疾病,预防的关键是要重视控制饮食,平时宜适当多食含嘌呤低的碱性食品,如奶与奶制品、蛋类、米、面、玉米、马铃薯、萝卜、洋葱、番茄、芹菜、黄瓜、西兰花、香蕉等,做到饮食清淡、低脂低糖。平时宜少食易产生嘌呤的食品,如猪肉与牛羊肉、禽类、动物内脏、鱼类、虾蟹、啤酒、豌豆、扁豆、花生、蘑菇、菜花、菠菜以及发酵类食物等。
宜多饮水 除正常进食外,每天饮水不宜少于2000 毫升,以利体内尿酸的排泄。饮水以少量多次法为佳,但不宜多饮浓茶、咖啡等饮料,也不可总等口渴了才饮水。
禁酒戒烟 酒精会使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排泄,且啤酒内含有大量嘌呤(正常人饮一瓶啤酒可使尿酸升高一倍),多饮酒极易诱发痛风。
控制体重 痛风常并发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与高脂血症,而这些疾病均与肥胖密切相关。
减轻体重对控制高血压、糖尿病与痛风,改善肾脏功能,增强尿酸的排泄功能等均有重要意义。
不过减轻体重应该循序渐进,每月以减少一公斤左右为宜,以免因减肥过快,细胞大量崩解产生尿酸而引起痛风发作。
慎用药物 禁用或少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霉素类药物、B 族维生、胰岛素、阿司匹林等。氢氯噻嗪、速尿等利尿剂,会抑制尿酸盐的排泄,引起血尿酸增高,从而会诱发痛风,应当慎用。一些复方降压药中若含有这类成分时也应避免使用。
避免劳累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紧张,防止创伤感染,还应预防湿冷空气对关节的侵袭,平时鞋袜要保持干燥舒适。
定期检查 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血清尿酸,每100 毫升血中的尿酸男性不应超过6 毫克;女性经前期不应超过5 毫克。
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可选消炎痛、布洛芬等治疗。但这类药物不宜长期应用,症状减轻后即应减量或停用。秋水仙碱对本病急性发作有特效,但同时要服用抑制尿酸形成的药物别嘌呤醇、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直至血尿酸降至理想水平后减量,维持短时间后再停用。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禁用苯溴马隆。此外,采用中药辨证施治也会取得良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