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日前在新楼盘竣工庆典仪式之后,邀请各路宾朋在一家海鲜楼聚餐。李总患糖尿病多年,平时吃饭用药都比较注意,可这顿饭破例喝了几瓶啤酒,还吃了不少海鲜,结果当天夜里就突发大拇脚趾钻心般剧痛,局部红肿,一动不敢动。第二天到医院检查,发现血尿酸明显增高。医生告诉李先生,他患的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是怎么回事?
“痛风”是一种由嘌呤代谢障碍致尿酸生成增多或者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以慢性“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到骨关节周围或肾脏等部位,可以导致关节及肾脏的急性或慢性损害,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或/和“痛风性肾病“。上面提到的这位李先生就属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多见于男性。
糖尿病人往往同时并发高尿酸血症,这一方面是由于病人嘌呤分解代谢增强和尿酸生成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造成尿酸排泄障碍。
痛风的临床表现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1.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浓度增高,但无关节炎、痛风石或肾结石等临床症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可持续10~20年,有的可终身不出现痛风。一般说来,血尿酸水平越高,出现痛风的风险越高。(附:血尿酸的正常参考值:男性不超过7.0毫克/分升,女性不超过6.0毫克/分升。)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最多,诱因包括暴饮暴食、过度劳累、受潮受寒、服用某些药物、感染、关节局部损伤以及外科手术等等。患者起病较急,常常在午夜被痛醒,状如刀割或咬噬,局部不敢触碰,起病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见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红、肿、热、痛,疼痛约在48小时左右达高峰,半数患者首次累及单侧脚趾关节,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肘、腕和指,也可累及一些关节外组织。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自然病程不等。轻者可在数曰内症状自行缓解;重者疼痛高峰可持续数日,需要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完全缓解。初发痛风不经治疗亦可自愈,但多次发作转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后就会有持续疼痛。
3.发作间歇期:两次痛风发作之间称为"间歇期”,间歇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自觉症状。
4.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性肾病:急性痛风反复发作后有可能转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性肾病,患者常有持续性关节疼痛,关节或软组织等部位可见痛风石,其表面皮肤破溃后可排出白垩粉样物质。痛风石沉积在肾脏,可引起肾脏损害,严重者可发展成尿毒症。
糖尿病并发痛风的膳食治疗
糖尿病患者并发痛风,在饮食方面要同时兼顾糖尿病和痛风对饮食的要求,在坚持总热量控制、平衡膳食等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下,还要特别注意:
1.以素食为主:减少肉食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动物内脏、骨髓、鱼虾、肉干、肉汤、扁豆、香菇以及菌藻类等富含嘌呤的食品。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的2~3天内,应选用基本不含嘌呤的食品,如馒头、米饭、牛奶、鸡蛋、黄瓜、苹果等。在痛风缓解期也应尽量坚持低嘌呤饮食,多吃蔬菜瓜果,蛋白质摄入每日不超过1克/千克体重,以牛奶、鸡蛋为好。将每曰膳食中的嘌呤含量限制在 100~150毫克以内。
2.多饮水:每日2000~3000毫升,以利于尿酸排出。
3.忌酒:因酒精能抑制尿酸经肾脏排泄,使血尿酸增高而诱发痛风。
4.防止疲劳和受凉。
糖尿病并发痛风的药物治疗
痛风的病程大致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即“缓解期”)。不同时期,治疗原则不同。
一、急性发作期:急则治标,即消炎止疼、缓解症状。药物包括:
非甾体消炎药:如消炎痛、芬必得、扶他林等,疼痛症状较轻者可选用此类药物。
秋水仙碱:这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能迅速缓解关节肿痛等自觉症状。首剂1毫克口服,以后0.5毫克/2小时,至剧痛缓解(疼痛减轻,并不要求疼痛完全消失)即可停药。秋水仙碱每日最大剂量6毫克。该药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肝细胞损害、骨髓抑制、脱发、呼吸抑制等,故须慎用,更不宜长期使用。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糖皮质激素:只有当上述药物无效且患者症状较重时,方可考虑给病人使用,如强的松10毫克,每曰3次。
二、发作间歌期:缓则治本,本期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血液中尿酸水平。药物包括: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目前只有别嘌呤醇,它既可与促进尿酸排泄药合用,也可单独使用。常用量为0.1 ~0.2 克/次,3次/日。服用2周后,若尿酸降至正常,可逐渐减至维持量0.1~0.2/日,1次/曰。该药的副作用有皮疹、 胃肠道刺激、肝损害及骨髓抑制等,但一般较轻。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剂量减半。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尿酸排泄减少是原发性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类药物可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适用于肾功能尚好,但尿酸排泄量偏低(24小时尿酸排泄量低于600毫克)的痛风患者。其代表药物有丙磺舒和痛风利仙(苯溴马隆)。丙磺舒每次 0.25~0.5克,2~3次/日;痛风利仙每次50~100毫克,1 次/日。此类药物副作用小,偶有皮疹及胃肠道反应。肾功能不好时此类药物疗效欠佳,痛风性肾病患者尽量少用促进尿酸排泄类药物。
碱化尿液的药物:正常人尿液pH值是6.0左右,呈弱酸性。碱化尿液可以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防止尿酸盐结晶形成肾结石而损害肾脏。可以口服小苏打(碳酸氢钠)每日3~6克,使尿液pH值保持在6.5~6.87为宜, 超过7.0,反而易引起草酸钙及其他类结石的形成。
此外,应当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出。
痛风的预防
预防痛风的关键在于饮食,患者应忌食富含嘌呤量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肉汤、蘑菇、豆芽等),多吃些含嘌呤低的碱性食物,如蔬菜、瓜果等,严格忌酒。平常多饮水,以利体内尿酸排泄。
对于痛风反复发作者,可长期服药。方法是:丙磺舒每日1片,连服2周,然后改服别嘌呤醇每日1片,连服2周。 以上两药每两周轮换。因每种药的用量均不大,又间隔两周,不会导致药物积蓄,副作用较小,同时又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
对于轻度“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一般认为应以调节饮食为主,不必给予抗高尿酸药物治疗。但如早期发现以下情况:①血清尿酸>9.0mg/dl (535µmol/L);②有痛风家族史;③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1000毫克,有尿酸性肾结石或急性尿酸性肾病者;④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则有必要进行治疗。
与糖尿病一样,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保健,必要时还须配合药物治疗,并定期化验血尿酸,确保血尿酸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好降到300µmol/L以下),以防止痛风反复发作。
细节提醒:急性发作期不宜服用促进尿酸排泄及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否则,有可能使症状加重。因为服用这类药物后,会引起血尿酸浓度的突然降低,使关节中早已存在的尿酸钠结晶释放、溶解,会再次诱发痛风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