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王素芝治疗痛风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52)

文章正文

 

    王素芝主任医师是陕西省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治疗痛风有独道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随师学习2年,颇有收益,兹将其辨治痛风的经验作一浅介。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的合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并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本病病程漫长,后期常并发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代谢综合征等。研究表明血尿酸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其主要致病环节为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可以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加重动脉硬化。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痛风发病率逐年升高。《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病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证”范畴。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早有“痛风”之名,金元时代《丹溪心法》等将痹证中的痛痹、或痛痹与行痹并列称之“痛风”或“白虎历节风”。现讨论的痛风,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以急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可属中医学的痹证中的“痛风”。王老师认为痛风病因病机主要有先天不足,正气亏虚,经脉失养;或湿浊排泄缓少,流滞经脉;或脾虚不运,痰浊凝滞关节;或感受外邪,邪痹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均致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红热、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而成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痹阻、痰浊瘀血为标。肾主骨生髓主水,肾虚骨髓不充,水液代谢失常,聚而为痰;肝主疏泄主筋膜关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关节屈伸不利。因此痛风责之肝脾肾。久病不愈则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而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并且内损脏腑,可并发脏腑病变,则病情复杂而严重。

2 治疗经验 中医学认为痛风的发病是正邪相争,脾肾功能失调的结果。脾肾两脏清浊代谢紊乱,浊毒内伏复因劳累暴饮暴食及外感风寒湿热而诱发。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痛风》中说,痛风为“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白虎历节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首先提出“痰”为病因的问题。朱丹溪之“热血得寒,汗浊凝涩”之说给后世活血化瘀祛痰浊的治法以很大启示。《证治准绳·杂病· 痛风》认为“风湿客于肾经,血脉瘀滞所致”,但亦有血气虚劳者,如《医学入门·痛风》:“血气虚劳不营养关节腠理,以及嗜食肥甘酒酪以致湿郁成痰流注关节者”。

综上所述本虚标实为痛风的病机要点,以湿热痹阻、痰浊瘀血为标,脾肾亏虚为本,从而清热利湿、化浊破瘀通经络治其标,调补脾肾固其本。要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同时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2.1 急性期临床表现与治疗 急性期多属湿热阻络,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发热,恶风,口渴、烦闷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血尿酸增高,白细胞增高,血沉增速等。治疗采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法。方以:痹证1号为主加减。处方:土茯苓60g,萆薢30g,薏苡仁、忍冬藤、连翘各20g,滑石18g,苍术、黄柏、丹皮、防己、鸡血藤、金钱草、地龙、虎杖各15g,川牛膝、秦艽各10g。肿痛甚者加防己15g,滑石18g;痛甚血瘀者加䗪虫、五灵脂各10g;久痛不已者加全蝎3g,地龙15g,水蛭6g;若关节肿痛甚者加木瓜、五灵脂、白芥子(配地龙)、水蛭、豨莶草等药;热盛者加生石膏、寒水石、土茯苓、虎杖等药;热灼伤阴加白芍、生地、玄参等药。

    方中苍术、黄柏清热燥湿为主药;薏苡仁渗湿利痹为辅药;川牛膝通利经脉引药下行为佐使药。加入忍冬藤、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防己、金钱草、丹皮、滑石渗湿泄热,利水通淋;地龙清热通络,利水消肿;鸡血藤、虎杖、秦艽补血活血,解毒通络,祛风除湿主治风湿痹痛。

    其中土茯苓甘淡平,清热解毒,除湿通络,药理:含有生物碱。萆薢苦平,利湿浊,祛风湿,善走下焦,利湿去浊,故为治小便浑浊的要药。现代报道:含有多种甾体皂甙。因此二药大剂量有降低血尿酸指标。诸药合之,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例1 吴某,男,30岁,2013年2月12日就诊。主诉:间断关节红肿热痛半年,再发2d。半年前患者饮酒后出现右踝、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行走困难,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痛风”,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4/d,外用三花膏”,疼痛减轻。1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再次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痛风”,予“口服醋氯芬酸片0.1g,1d2次,秋水仙碱片0.5mg,1d3次,肌注得宝松注射液2mL”,症状缓解。次后多次出现膝、踝、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均自行“口服醋氯芬酸片、秋水仙碱片等药”症状能缓解。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踝、左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行走困难。查体:舌红,苔黄腻,脉滑。左踝、左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皮温较高,压痛。化验:血尿酸845umol/L,肌酐104umol/L,血脂:CHO6.04mmol/L,TG2.42mmol/L,LDL3.72;ESR56mm/h,RF、ASO、抗CCP抗体阴性,CRP9.77mg/dL,24h尿尿酸2578umol/L。诊断:痛风。予“土茯苓60g,萆薢、忍冬藤、连翘、薏苡仁各20g,苍术、黄柏、防己、金钱草、地龙、虎杖、鸡血藤、丹皮各15g,滑石18g,川牛膝、秦艽各10g。1d1剂,口服。4d后左踝、左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减轻,可行走。化验血尿酸530umol/L,ESR45mm/h,CRP7.2mg/dL,继用上方服用1周,症状缓解,化验血尿酸356umol/L,ESR20mm/h,CRP3.2mg/dL,化验均已正常。

2.2 慢性期临床表现与治疗 慢性期多属痰瘀痹阻,症见:痛风石可沉积于身体任何组织,而以关节和肾脏较多。发作频繁,间歇期短,疼痛加剧,关节肿大、畸形、僵硬、痛风结节、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沉涩。

    治疗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以化瘀消痹汤加减。

    处方:土茯苓60g,萆薢30g,桃仁、红花、茯苓、五加皮各15g,金钱草、海金砂各20g,制半夏、当归、鸡内金、川芎各10g,陈皮、甘草各6g。若有痛风结节加白芥子、胆南星各10g;肿痛甚者加防己15g,滑石18g;痛甚血瘀者加䗪虫、五灵脂各10g;久痛不已者加全蝎3g,地龙15g,水蛭6g;久病体虚者,加黄芪、桑寄生、仙灵脾、骨碎补各15g,鸡血藤20g。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化痰通络为辅药;加入五加皮、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利水消肿,泄热通淋,消石化浊;其中土茯苓、萆薢作用同上。诸药合之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泄热通淋,消石化浊。

    例2 李某,男,47岁,2013年5月6日就诊。主诉:反复关节红肿热痛10年,加重半年。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痛风”,予“止痛片(具体不祥)”,疼痛可缓解。次后多次出现膝、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均自行“口服止痛片等药”症状缓解。逐渐出现双手第2、3近指关节、踝关节红肿热痛,双足、手指关节痛风石形成。

    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第2、3近指关节、膝、踝、足跖趾关节肿痛加重,行走下蹲困难。查体: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涩。化验血尿酸560umol/L,ESR40mm/h,RF、ASO、抗CCP抗体阴性,CRP8.2mg/dl。诊断:痛风。予“土茯苓60g,萆薢30g,桃仁、红花、茯苓、五加皮各15g,当归、川芎、制半夏、白芥子、胆南星、鸡内金各10g,金钱草、海金砂各20g,甘草、陈皮各6g。1d1剂,口服。1周后多关节肿痛减轻。化验血尿酸480umol/L,ESR30mm/h,CRP7.1mg/dL,继用上方服用2周,多关节肿痛缓解,有时感关节酸困,无力,化验血尿酸340umol/L,ESR16mm/h,CRP4.1mg/dL,化验均已正常。上方加黄芪、桑寄生、仙灵脾、骨碎补各15g,鸡血藤20g,服用2周,症状均缓解。

    目前西药对此病的治疗,无论原发或继发性,除少数因药物引起者可停药而愈外,大多缺乏病因治疗,因此难以根治。秋水仙碱和苯溴马隆虽有特效,但副作用大。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别嘌呤醇等药虽可减轻症状、降低血尿酸,但具有胃肠道不适、影响肾功能等副作用;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至白细胞减少,秃发等。近年来,由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确切,有口服中药,针灸治疗,膏药外敷治疗等方法,方法多而副作用少,显示出较大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王素芝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经验丰富,采用分期分证而治,在急性期采用药物以清热祛湿为主,兼以活血通络,随着病情的进展,活血药与化痰药比例逐渐增大。体现了治疗痛风将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且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虫类药的治疗思路。

 

 




上一篇:章祖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下一篇:朱良春国医大师辨治痛风性肾病经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