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明教授是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邓运明教授在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第一线工作三十余年,推崇衷中参西,临证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深受教诲,现就导师治疗痛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如下。
1 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
《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土健运则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输布濡养脏腑器官。患者如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易致脾胃功能失调,升清降浊失司,水湿运化受阻,湿邪停滞体内,留注四肢关节,郁而化热,湿热痹阻经脉,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脾主四肢,湿性下趋,故痛风多发于四肢远端关节,尤其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痛风患者常有长期饮酒,摄入肥甘厚腻等酿湿生热之品的习惯,发作前又有暴饮暴食的病史,故常常在夜间突然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邓师认为痛风虽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但应与一般意义上的痹证鉴别。普通痹证的发病往往是感受风、寒、湿邪而起,痛风则不同,其与外感六淫的关系并不密切,每次发作均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湿热痹症。患者除有各个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之外,还可伴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脘腹胀闷、胃纳不佳、不饥、便溏、口中黏或口干不欲饮、苔腻、脉细滑等脾胃虚弱证候,由此邓师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
2 清热化湿,益气健脾为治疗大法
我国古代医家对痛风的明确认识最早始于宋元时期。朱丹溪《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历代医家对痛风治疗强调祛除湿热毒邪,多认为患者感受湿热毒邪,蕴于体内,留滞四肢关节、筋脉肌肉,治则常为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类,虽临床常常可以取效,但是长期治疗往往有损正气,效果甚微。
邓师认为痛风发作期须在清化湿热的同时,配以益气健脾之法以标本兼顾;而在缓解期与间歇期应着重益气健脾为主,清热化湿为辅,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可使得脾胃健运而湿热自除。
3 分期治疗
3.1 急性期
本期治疗宜急则治其标,标本兼顾为宜。痛风急性发作期以关节红肿,夜间加重,活动痛剧为主,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干便秘、舌红苔腻、脉洪大或弦数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尿酸明显升高。此期患者多因素体脾虚,湿热内蕴,复感不时之气,或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起病急骤。邓师针对此期患者,治疗原则为清热化湿,益气健脾。自拟痛风清消汤,方药如下:苍术15g,白术15g,薏苡仁30g,黄柏15g,川牛膝10g,白豆蔻15g,金钱草15g,土茯苓15g,车前草15g,萆薢15g,徐长卿15g,重楼10g,蒲公英10g,山慈菇15g,清风藤15g。
方中白术味苦甘,性微温,苍术辛苦而温,二者均入脾胃二经,共为君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薏苡仁性凉,味甘淡,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毒之功效;黄柏药性苦寒,善清下焦湿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川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利尿通淋,引药下行;白豆蔻味辛,性温,可化湿行气,温中散寒。以上4药共为臣药,辅助二术健脾化湿,使湿邪自下焦而去。金钱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车前草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土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风胜湿;萆薢味苦性平,主泌清别浊,渗利湿热,祛风除湿;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解毒;重楼、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通淋;山慈姑、清风藤清热解毒利湿,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健脾益气之功,可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消除关节红肿热痛。
3.2 缓解期
此期热毒虽解,但湿邪未除,湿性黏滞,痹阻经络关节,缠绵难愈,此期治疗宜缓则治其本。临床上多见关节红肿热痛减轻或消失,活动改善,轻者关节疼痛消失,稍重者则时有关节隐隐作痛或肿胀难以消退,症见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食不振,大便或溏,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尿酸仍偏高,稍有不慎则痛风发作。邓师认为此期应鼓励患者继续巩固治疗,治疗原则应以益气健脾,兼以利湿化浊,方可标本兼治。方药在痛风清消汤基础上去徐长卿、重楼、黄柏、蒲公英、山慈菇、清风藤等清热解毒之品,加用黄芪15g,党参15g,陈皮15g健脾益气为基本方,如腹胀,腹泻,大便稀溏者加茯苓15g,山药20g,砂仁15g;如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加肉桂10g,狗脊15g;如嗳气吞酸,脘腹胀闷者加柴胡15g,郁金15g;如四肢肿胀,舌质紫暗加当归15g,川芎15g,丹参15g;如大便利下,气味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者加黄芩10g,黄连10g,白花蛇舌草30g;疼痛日久不去者加蜈蚣2条,地龙10g,鸡血藤30g等进行治疗。痛风缓解期还应指导患者加强调摄。自我调控结合药物治疗对临床疗效起决定性作用。
3.3 间歇期
此期患者已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尿酸正常或偏高。邓师强调此期患者虽已无所苦,但仍应重视调养。痛风患者脾胃虚弱易致湿热内生,故此期仍应以益气健脾为主,利湿化浊为辅,予痛风清消汤缓解期基础方进行调理。该方药性平和,无矿物及虫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将该方煎汤代茶饮用,或采用中药颗粒剂泡水代茶饮用,促进体内尿酸排泄,避免代谢产物体内蓄积,方可达到减少痛风发作次数或不发作的目的。
4 预防调护
祖国医学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江西地处江南,气候潮湿闷热,民众素体多湿,喜摄辛辣之品,加之现代生活社交应酬频繁,摄入高嘌呤、高脂肪增多,更易损伤脾胃,导致水湿运化障碍。邓师在临证处方时常指导患者少摄入助湿生热,有碍脾胃运化之物,如动物内脏、厚味膏汤、煎炸烧烤、鱼虾海鲜、酒类尤其是啤酒等高嘌呤类食物,建议患者平时多食用薏苡仁、山药、茯苓、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平时注意强身健体,调畅情绪,缓解压力,避免不良情绪。适当锻炼以微汗出,多饮水,碱化尿液,保持大便通畅,使湿热邪毒自体内排出,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邓师还指出在治疗痛风本身外,还须积极治疗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要避免这些疾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防止恶性循环。
5 治未病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精神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造成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引起木不疏土或肝气疏泄太过,气机横逆,乘犯脾土,导致脾运失常。《难经》曰:“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健旺,即木可疏土。脾气健旺,水谷精微运化充足,肝木得以滋养,即木赖土以培之。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相互关系,脾土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黄帝内经素问》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在病理上脾、肾同病十分常见。脾虚则生化无源,日久则致肾失所养,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癃闭;肾主纳气,上连于肺,肾气亏虚于下不能潜藏于下,气机上逆故致关格等症。故邓师认为脾为肝、肾二脏之间的疾病传变枢纽,维护脾胃正气不亏,可有效预防肝、肾二脏的病变。临床上治疗痛风应考虑肝、脾、肾三脏之间的关系,临证用药遣方在健脾益气的同时配伍少量疏肝理气或补肾温阳之品,可取良效。
6 病案举例
刘某某,男,51岁,2013年7月15日初诊。患者嗜酒且喜食肥甘厚味,痛风病史14年,平素口服别嘌呤醇治疗。3日前酒后凌晨出现左踇趾、第一跖趾关节皮肤红肿热痛,左踝关节僵硬不能行走,双侧耳缘扪及结节,头身发热,口干口苦,纳呆,脘腹胀满,心烦,寐差,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检:体温38.0℃,呼吸23次/分,心率92次/分,血压138/76mmHg。实验室检查:血尿酸724μmol/L,血沉73mm/h。西医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证属脾失健运,湿热痹阻。治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方以痛风清消汤加减:苍术15g,白术15g,薏苡仁30g,黄柏15g,川牛膝10g,白豆蔻15g,金钱草15g,山慈菇15g,车前草15g,徐长卿15g,细辛3g,土茯苓15g,重楼10g,萆薢15g,蒲公英10g,清风藤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共10剂。嘱患者禁食海鲜、肥腻、啤酒等高嘌呤食物,注意休息。
2013年7月25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第3剂时关节红肿热痛消退,压痛减轻,足趾活动功能正常,身热已除,仍感脘腹胀闷,纳呆,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濡。复查血尿酸464μmol/L,血沉46mm/h。继服痛风清消汤加减:白术15g,苍术15g,薏苡仁30g,黄柏10g,川牛膝10g,黄芪15g,党参15g,陈皮15g,白豆蔻15g,金钱草15g,车前草15g,土茯苓15g,萆薢15g,山药20g,砂仁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共10剂。
2013年8月5日三诊,患者左踇趾、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左踝关节活动如常,但仍隐隐作痛,复查血尿酸:325μmol/L,血沉16mm/h。嘱其平时多啜薏苡仁粥或山药粥等品,注意生活调适,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患者长期嗜食膏粱厚味及酒醴均有碍脾胃运化,必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湿运化障碍,日久化热,湿热下注。湿性黏滞且趋下,留注四肢关节,故可见关节剧烈疼痛,皮肤红肿热痛。此期法当健脾益气,清热化湿,邓师予痛风清消汤为基础方,重用黄柏、苍术、车前草,加用细辛通络止痛。二诊时患者病情已经缓解,但脘腹胀闷、纳呆、便溏等脾虚症状仍在,此期应以补脾益气为主,兼以利湿化浊,故邓师在原方基础上去徐长卿、重楼、蒲公英、山慈菇、清风藤等清热解毒之品,黄柏、苍术及车前草减量,重用白术、白豆蔻以健脾行气,芳香燥湿,并加用黄芪、党参、陈皮、茯苓、山药补气健脾利湿。三诊时患者血尿酸值、血沉已到正常范围,但患者痛风病史长达14年,左足仍隐隐作痛,病情进入间歇期。邓师认为此期仍须固护正气,调理脾胃,强调治未病,指导患者平素多食用薏苡仁或山药之类健脾之品,注意生活调理,预防痛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