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马宝东教授治疗痛风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49)

文章正文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 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本病急性发作期常在夜间,突发剧烈疼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关节红、肿、热、疼等,多见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病人往往难以忍受。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从中老年人多发,逐渐年轻化。发病人群以男性为主,女性多见于绝经后。马宝东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治疗风湿类疾病,有独到之处。现将其临床治疗痛风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内因多责之于饮食方面,如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醇酒膏脂,日久湿浊内生,积热内蕴,湿热互结,流注关节,阻滞气血,不通则痛发为本病。外因多为感受湿、寒、热等之邪气,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等,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袭而引发。因此本病病因多责之为湿、热、瘀,亦可伴有风、寒、痰等邪气。但以湿、热、瘀多见,尤其在急性发病期,更为突出。而湿邪阻滞贯穿于本病发病的全病程。早期多为湿浊阻滞,或湿热蕴结,或伴有瘀阻脉道; 病久未愈,湿、热、瘀,三邪间挟,互结流注,为痛为肿; 迁延反复,损伤脾肾,脾失健运,肾失气化,导致正虚邪恋,渐致脏腑衰竭,发为水肿、肾劳等重症。总之,本病病因病机为正气亏虚,湿、热、瘀等邪气,流注关节,阻滞脉道,不通则痛发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痹阻经脉为标。病位在关节,渐可累及脾肾。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2 辨证论治

    马教授临证多将痛风之病,分型论治。如风湿热阻证、风寒湿阻证、痰瘀互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亏虚证等。急性期常见风湿热阻证,本病多猝然起病,疼痛剧烈,如风邪善行数变,急骤暴作,或为外邪侵袭之长,故仍以“风”表现其发病特点。在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中可以发现瘀血阻滞的征象,因此临床治疗中多从湿、热、瘀方面着手。初期见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疼痛剧烈难忍等,多以清热利湿、凉血消肿、通络止痛为治则。多使用忍冬藤、土茯苓、黄柏、知母、苍术等药物,处方以自拟苓泽合剂临床加减应用。也有部分病人发病初期关节无红、热之症或久病不已,热转为寒,临床见关节肿胀、得热则舒、遇寒则重等症。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治则,多使用桂枝、细辛、青风藤、威灵仙、鸡血藤等药物,不必拘泥痛风多为湿热所致的观点。

    病久迁延,湿阻经脉或津液停滞,均可化为痰邪,与瘀血互结,流注关节,而致局部形成硬结肿块等。临床可见到关节肿胀、质硬不消,或有痛风石形成,当以活血化痰,通络止痛为治则,处方多用红花、桃仁、白芥子、半夏等。本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常宜损伤脾肾,湿浊内停,可见关节漫肿不消,无明显红、热征象,屈伸不利,或伴见痛风石形成,面白体倦,大便溏薄等。临证以健脾益肾,活血利湿为治则。用药需加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红花、薏苡仁、山药等。肾亏日久,水不涵木,而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则见腰膝酸软、肌肉削瘦、关节屈伸不利甚或变形等。临证用药需以培补肝肾、强壮筋骨为主,佐以活血通络。常用杜仲、川续断、补骨脂、骨碎补、鸡血藤等药物加减治疗。疾病后期亦可累及他脏,甚至五脏虚衰,方药临床辨证使用。

3 临证体会

3. 1 重用泽泻以利湿 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治: 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等。《本草纲目》: 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痛风病人多湿热内生,脾胃失司,因此马教授在临证处方中多重用泽泻,用量约20 ~ 50g,使用3 ~ 5d,性寒清热,甘淡渗湿,通利小便,增加尿量,促进尿酸的排泄,能够较快的缓解病情。

3. 2 祛湿活血药物使用贯穿治疗全程 本病多因饮食所致或为外邪诱发,病因多为湿、热、瘀邪,临证可见肿痛不休,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湿邪阻滞病理特点贯穿疾病全程。因此祛湿之药为主要治疗药物,如泽泻、薏苡仁、土茯苓、苍术等,不论化湿、利湿、渗湿药物,根据临床辨证,应酌情选择。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基础,均有瘀血阻滞的病理现象存在,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要善用活血药物,以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临证可以选择养血活血、凉血活血、散瘀活血、破血活血等药物,辨证使用。“痹非三气,患在痰瘀”。临床治疗证明活血药物的应用可以增强疗效,快速缓解病情。

3. 3 内服与外用疗法配合使用 在临床治疗中,内服药物和外用制剂联合使用,可以取得快捷的治疗效果。马教授运用苓泽合剂加减内服治疗,采用清碧散外敷治疗热型痛风性关节炎,药用黄柏、石膏、大黄等,取其清热凉血,消肿止痛之功。对于寒性或者关节漫肿无明显寒热表现的病人,采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功的风湿止痛散外用治疗,药物包括威灵仙、青风藤、川乌、草乌、当归、细辛等。临床证明: 内服与外敷药物结合使用,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多立竿见影。

3. 4 中药灌肠治疗痛风性肾损害 痛风反复发作,或病久迁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导致肾间质水肿、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萎缩,最终导致肾损害,并发肾功能衰竭。马教授遇到此类病人,在内服和外用药物的基础上,增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中多采用大黄、附子、红花、牡蛎等药物,煎煮待温,保留灌肠,每日1 ~ 2 次,取其通腹泄浊、化瘀通络之功。灌肠治疗可增加尿酸在肠道中的排泄,减轻肾脏负担,从而降低血尿酸,同时也增加药物的吸收,增强治疗作用,改善肾脏功能。

3. 5 饮食调摄尤为重要 由于本病多为血中尿酸过高所致,因此食物的选择十分重要。主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各种酒类,包括白酒、啤酒、药酒等;豆制品,如豆腐、大豆、红豆等; 动物内脏: 如猪肝、牛肝等; 海鲜: 如鱼、虾、蟹等。食物: 多以面食、蔬菜类、水果为主,适当摄入精肉,而鸡蛋、牛奶的嘌呤含量较低,痛风病人可以增加食用。大米、菜花、菠菜、花生、火腿肠、肉类等,对于血尿酸较高或者有肾脏并发症的病人,也要尽量减少摄入。同时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如无其他伴发疾病和身体状况允许时,每日饮水量需超过2000mL,或者保证尿量在2000mL 左右,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同时监测尿液PH 值,维持在6.5左右,可以配合口服碳酸氢钠片,以碱化尿液,利于尿酸排泄。

    本病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根据临床经验,病人坚持中医药治疗和调摄,均可迅速控制病情,能有效的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产生,从而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预后较好。

 


上一篇:邓运明教授从脾胃辨证论治痛风经验 下一篇:付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