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善主任医师系陕西省名老中医之一,对痛风的中医治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痛风的辨证治疗上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随聆教,颇有受益,现介绍如下。
杨老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素体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起居失宜,风寒湿热外侵而发为本病。初期病在皮肉、肢体、经络;失于及时诊治,反复发作,逐渐发展,病入筋骨,则痰淤凝结,正虚邪实为主,入里损肾、固摄开合失常,不能升轻降浊,出现浮肿、蛋白尿,甚至溺毒入血出现关格重症。
1 分期辨证论治
1.1 急性发作期,证属风湿热痹型 主要证候:关节红肿热痛,其痛剧烈,痛不可触,夜间痛甚,兼发热、口干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证候分析: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肤、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郁而化热,淤阻于关节、肌肉,不通则痛,故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近,热邪炽盛则见发热、口干心烦,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均为湿热之征。治宜清利湿热通络止痛。有研究报道当归拈痛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有明显镇痛作用。杨老常用当归拈痛汤化裁(当归、赤芍、羌活、防风、葛根、升麻、苍术、泽泻、猪苓、茵陈、知母、黄芩、苦参、人参、甘草),多去人参、升麻。方中黄芩、苦参、知母、茵陈清利湿热,泽泻、猪苓淡渗利湿,羌活、苍术、防风祛风除湿,当归、赤芍活血通络止痛,葛根生津舒津以防湿热伤津。或用四妙散(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加减:上肢关节疼痛加桑枝、威灵仙;下肢关节疼痛重者加汉防己,川牛膝;红肿明显者加虎杖,忍冬藤、秦艽;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小便黄少者加白茅根、车前子、滑石。
1.2 慢性间歇期,证属痰淤痹阻型 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疼痛反复发作。关节肿大,僵硬、畸形,关节附近出现结节(痛风石),舌质紫青或瘀斑,脉象细涩。
症候分析:痛风经久不愈,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故见关节疼痛、关节肿大;经络运行不畅,饮凝痰聚,聚于皮下可见结节,聚于筋膜则见关节屈伸不利,舌质紫青或瘀斑,脉象细涩为痰淤之征。治宜化痰祛瘀,兼清利湿热。丹溪痛风方水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具有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有关。杨老常用痛风方(苍术、黄柏、制南星、桂枝、防己、威灵仙、桃仁、红花、龙胆草、羌活、白芷、川芎、神曲、牛膝)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川芎、牛膝活血化瘀;南星祛痰,苍术、黄柏、防己清利湿热;羌活、白芷祛风;桂枝通络;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可导可宣,祛风化湿。加减法:关节变形者加全蝎、地龙;肾虚者加仙灵脾、仙茅;阴虚者芍药、知母;便溏者加白术、党参。
1.3 久病痛风,肝肾亏虚型 主要证候:痛风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后期出现关节变形,活动不利,浮肿,小便少,腰背酸困,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证候分析:痛风日久,气血亏虚,可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面色无华,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关节活动不利,变形,入里损肾、固摄开合失常,不能升清降浊,出现浮肿、少尿,甚至溺毒入血出现关格重症。舌淡,脉细弱为虚证之象。治宜补益肝肾,化瘀泄浊。杨老常用独活寄生汤合杨老自拟的肾康丸(黄芪、大黄、水蛭、僵蚕)加减。方中熟地、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芪、当归补益气血;大黄、水蛭化瘀泄浊。加减:全身、关节冷痛明显者可加附子、肉桂,肌肤不仁者加鸡血藤、白薇、络石藤。
2 典型病例 某男,64岁,2011年3月就诊,主要证候:双足疼痛1周,先有脚大指疼痛,后又左脚背疼痛,肿胀,昨日起右脚第二指红肿疼痛,肿胀,脉弦滑,舌质红苔薄黄。化验血尿酸:526µmol/L,5年前曾有一次痛风发作,此后未规律治疗及检测血尿酸,本次发病自服秋水仙碱,因不能耐受其副作用而停药。辨病为痛风急性期,证属风湿热痹型,治宜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处方:黄柏、苍术、当归、白芍、川牛膝各12g,生地、薏苡仁、桑枝各30g,汉防己、秦艽、黄精、独活各15g,甘草6g,6剂,水煎服。二诊: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化验血尿酸:412µmol/L,服上药大便稀,1d3~4次,无腹痛,脉弦滑,舌苔薄白。考虑病人素体脾虚或服用秋水仙碱伤及脾胃,加用健脾之味,处方:茯苓、车前子、黄精、炒山药、白术各15g,猪苓、泽泻、苍术各12g,桂枝9g,薏苡仁30g,6剂,水煎服;三诊诉已无关节肿痛,大便已正常,停药,嘱其饮食有节,随访1年未见复发。预防:除低嘌呤饮食外,杨老常用玉米须30g,泡水代茶;或合用车前子、白茅根、薏苡仁各30g,泡水代茶。
3 体会 多数医家及中医药书籍把“痛风”归为“痹症”范畴进行论治,笔者认为很不妥,祖国医学很早就有“痛风”记载,本病有其特殊症状,有其自身的病因病机和自身的演变规律,完全是中医一种独立的病证。
目前本病发病率越来越多,把其确立为一种独立中医病名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病因病机,更好地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参考现代研究加减,如黄柏、茯苓、车前子、地龙、山慈菇有排泄尿酸作用,秦艽、威灵仙可解除尿酸性疼痛。
预防很重要,强调饮食控制,中药药茶、药膳,针灸、中药膏剂外敷、气功,在防治痛风均有一定作用,可和汤剂结合使用,以达到防治结合,巩固疗效,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