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中西医痛风病名的比较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37)

文章正文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目前中医学术界多将此病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等同。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古代中医文献所论“痛风”是指痹证。而有关“脚气”的某些论述则与痛风更相接近,现陈述如下。

1 现代医学所论“痛风”的特征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增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痛风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类。原发性痛风常见病因是某些酶活力的改变或有缺陷。继发性痛风常由其它疾病或因用药不当而致大量核酸分解,或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而形成。患者还可伴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在90―95% 的痛风患者中,关节炎是首发症状。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国内外临床医生大多公认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提出的9条拟诊标准。以及国内李昌臣等人于1988年提出的3条标准。其9条拟诊标准如下:

    (1)急性单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发作急骤,可在1天内达到高潮;(2)对称性的个别关节发生红、肿、热、痛急性炎症,尤其是单侧的第一跖趾关节或跗、踝关节,或左右先后交替发作;(3)病变关节局部呈桃红或暗红色的肿胀和刀割样的剧烈疼痛;(4)在耳廓或受累关节,有可疑或证实的痛风结节、结石;(5)高尿酸血症,血尿酸>416.4umol/L;(6)对秋水仙碱反应迅速、特效;(7)初次或2、3次发作,在1周左右可自行终止;(8)在急性关节炎部位滑膜液白细胞中证实有尿酸盐结晶;(9)痛风石活检或针吸检查证实有尿酸盐结晶。

    具备前7条中3条,或后2条中1条,并能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丹毒、蜂窝组织炎、外伤性关节炎、变形性骨关节炎及骨瘤等,即可确诊。

2 祖国医学所论“痛风”的特征

    “痛风”这一病名,早在宋元时期的中医文献中便已经出现。其后又有许多文献论及此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但是,在几乎所有讨论“痛风”的中医文献中,都把该病视为一种因外受风寒湿邪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清・张璐指出,此病即是“痹”证。他说:“按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曰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张氏医通・痛风》)。按历节,即行痹、痛痹之属,唐人或谓之白虎病,宋人则称白虎历节风,又称痛风,而元以降,专用其名矣。元・朱丹溪说:“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格致余论・痛风论》)。明・张景岳说:“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景岳全书・风痹》)。明・虞抟说:“夫古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医学正传・痛风》)。此外,《杂病广要・历节》有“筋骨疼痛,俗呼为痛风,或痛而游走无定,俗呼为走注风”。以及“痛风即《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痛风及白虎飞尸之类是也”和“痛风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为新受之邪,宜五积散”之类的引述。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在中医文献中,“痛风”即是痹证或痹病的别名。

    《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痹证作了如下界定:

    痹病是指因外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证。严重者可致肢体残废,丧失劳动力。本病相似于现代医学自身免疫病范畴,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多见。

    临床主要表现:关节、肌肤、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肿胀僵硬,麻木重着,或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强直不伸,肌肉萎缩等。多与气候变化有关,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理化检查:抗“O”增高,或血沉增快,或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可见骨质侵害。

    将上述界定与现代医学中关于痛风病的特征相比较。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把它们视为同一疾病的观点值得商榷。

3 祖国医学所论“脚气”的特征

    唐代以后的中医文献中,某些关于“脚气”病的论述与现代医学所论痛风病的特征颇相类似。

    “脚气”之名,大约起源于晋代。明・张景岳引苏敬之说云:“自晋代始有此名”(《景岳全书・脚气》)。清・张璐说:“晋唐以前名为缓风,古来无脚气名,后以病从脚起,初发因肿满,故名脚气也”。又说:“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即其义也”(《张氏医通・脚气》)。古代所称的“缓风”,多属现代医学所指的维生素B1缺乏症。《杂病广要・脚气》说:“唐以上所谓脚气,即今之脚气,而宋以降所谓脚气,盖不过寻常脚痹、脚痛等,而作为脚气,殆非今之脚气,且风会变迁时有不同乎。”又说:“患脚气病人,不可吃鲫鱼,甚验。生姜蒜豉当食大佳,不宜食面及羊肉萝卜蔓菁韭。酒醉房室,久立冷湿,船行水气,夏月屋中湿气热气,劳剧哭泣忧愤,如此等类,好使气发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脚气论》中说:“近来中国士大夫,虽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风气混同,物类齐等所致之耳,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外台秘要-脚气》称:“自三十年凡见得此病数百……脚气两胫肿,是为壅疾,皆当疏下。”《苏长史论》曰:“脚气之为病,本因肾虚,多中肥溢肌肤者,无问男女……多饮酒食面,心情忧愤,亦使发动。”李东垣《医学发明・脚气》说:“盖多饮乳酪醇酒水湿之属也,加以奉养过度,以滋其湿水之润下,气不能煦之,故下注于足,积久而作肿满疼痛,此饮之下流之气所致也。”又说:“饮酒及乳酪勿使过度,过则伤脾,下注于足胫跗肿,遂成脚气。”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也认为,“脚气”病“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或上连手节者.此内因也。脚气有实邪,凡壅盛肿痛而为闭结或为胀满者,治宜以疏导通利为主……”。日・丹波元坚说:“大抵由内因者十之八九,由外因者十之二三,与诸病并发者,十之五六。夫王侯贵官,出则肥马华轿,入则高堂大厦,足未常履地,其多患此者,无他,膏腴过分,酒食越度,因以致之”(《脚气钩要・序》)。可见,古籍所称“脚气”,早已是另一类疾病,其中除了现代医学所称的维生素B1缺乏病外,还包括了现代医学所称的痛风病。古医籍对“脚气”的论述中,不少内容与现代医学有关痛风病症状和体征的论述相符:(1)好发部位:“……是以先从太冲穴隐核痛起,及两足胫红肿,或恶寒发热,壮若伤寒,筋挛掣痛,是其候也,或一旬或半月,复作如故,渐渐而致于足筋肿大如瓜瓢者,多有之矣”(《医学正传・脚气》);(2)发作急骤和疼痛剧烈:“有忽患脚心如中箭”(《杂病广要・脚气》);(3)反复发作:“发歇不时”(《杂病广要-脚气》);(4)局部特征:“见于皮肉,红肿如云痕,或隐见红色,按之热且痛者是也”(《杂病广要-脚气》);(5)饮食宜忌:孙思邈说:“患脚气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猪鸡鹅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医古籍中有关“脚气”的某些论述与现代医学所论痛风更为相近;而中医古籍所论“痛风”则属痹证范畴。因此,治疗现代医学的痛风应注意借鉴祖国医学所论脚气的治疗方法。




上一篇:中西医治疗痛风研究进展 下一篇:清热除痹汤联合美洛昔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