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中西医治疗痛风研究进展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37)

文章正文

    痛风是由于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通常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指标,据统计约有5%~12%的高尿酸血症最终可发展为痛风。痛风的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由于体内嘌呤合成过多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排泄减少,尿酸盐沉积于皮下关节或者肾脏等脏器组织中,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后期甚至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病率日趋上升,呈年轻化趋势。且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2 型糖尿病发生呈显著正相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兹就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1 现代医学研究

1.1 发病机制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所致组织损伤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的病因1%~2%是由于酶缺陷引起的,而大多数尚未阐明。继发性痛风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本病缠绵难愈,复发率高。痛风的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及慢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变。

1.2 分期治疗不同分期的痛风治疗用药特点不同。

1.2.1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应避免肥胖、高嘌呤及高热量饮食、酗酒、过度劳累、创伤、受湿冷及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血尿酸过高时应使用降尿酸药物。对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肾衰竭等并发症或伴发病者,需对症及病因治疗。

1.2.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时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局部冷敷能减轻炎症关节疼痛和减少滑膜渗液量。急性期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及其他镇痛药。治疗主要以抗炎镇痛为主,迅速缓解症状,防止迁延不愈。①秋水仙碱:目前认为其作用主要是干扰吞噬尿酸盐的中性白细胞及滑膜细胞趋化性,以停止或减少分泌化学因子,终止急性发作和防止发作。其治疗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有胃肠道刺激、白细胞降低、脱发及肾毒性等不良反应。②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发挥抗炎、镇痛、解热的功效。非选择性NSAIDs 易产生胃肠道毒性,如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选择性NSAIDs胃肠道不良反应降低了50%,常用有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有报道依托考昔作为一种新型选择性COX2 抑制剂,治疗痛风的疗效与吲哚美辛相似,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③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上述药无效或不耐受且严重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症状控制迅速,但停药后易“反跳”,不宜长期使用。④氨基葡萄糖:选择性作用于骨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与修复结缔组织、消炎止痛作用,其消炎止痛作用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相似,但无后者的胃出血等不良反应,且能减轻痛风引起的关节肿胀与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⑤针对炎性细胞因子的治疗,如抗α 肿瘤坏死因子疗法、PAF 受体拮抗药,减少中性粒细胞聚集和炎性损伤,减轻症状。IL-1 抑制剂,IL-1在急性痛风发作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尿酸钠诱导关节组织巨嗜细胞分泌产生IL- 1β,IL- 1β 诱导其他巨嗜细胞释放TNF- α、IL- 6 等炎性介质产生炎症反应,因此IL-1 受体拮抗剂能用于急性痛风的治疗。由于此类药物成本昂贵,预防给药方式的局限性,因此这类药物的研发可行性受到了质疑。

1.2.3 间歇期及慢性关节炎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主要是维持血清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和预防急性发作。后者需用预防性秋水仙碱。前者需促进尿酸排泄药、抑制尿酸生成、尿酸酶类的药物。降尿酸药物的选择,肾功能正常或有轻度损害者可用排尿酸药物,在中度以上肾功能障碍应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在血尿酸明显升高及痛风石大量沉积者,可联合使用。①排尿酸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主要有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龙等。丙磺舒的缺点是有溶血性贫血和严重的肝、肾不良反应。苯溴马龙是目前国内外公认降尿酸较好的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疗效肯定,且有一定降脂作用,有利于减少痛风患者的血管并发症,但该药长期服用亦有出现皮疹、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②抑制尿酸生成药物: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是别嘌醇,该药抑制人体尿酸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尿酸;有发生表皮剥脱性皮炎、白细胞减少、引起基因改变而致癌的不良反应。③分解尿酸制剂、尿酸酶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药物:尿酸氧化酶能催化尿酸成水溶性好易被肾脏排泄的尿囊素,通过补充尿酸氧化酶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又一策略。拉布立酶是一种黄曲霉尿酸酶,Trif- ilio SM 等的临床实验表明拉布立酶对高尿酸血症有显著治疗作用。由于其容易引起超敏反应,价格昂贵,因此其临床广泛使用受到了限制。

    生物制剂普瑞凯希是一种聚乙二醇化重组尿酸酶降尿酸药物,用于尿酸堆积引起的痛风及相关疾病治疗,对于治疗失败痛风患者,其可迅速且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消除痛风石。非布索坦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程治疗,是一种全新的非嘌呤类高效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APEX 研究显示与别嘌醇组相比,非布索坦组血尿酸水平降低到6 mg/dL 以下的患者比例更高。④新确认的降尿酸制剂:降压药氯沙坦和氨氯地平有较弱的降尿酸作用,氯沙坦可降低噻嗪类利尿药引起的血尿酸升高。降脂药菲诺贝特可快速降尿酸,阿托伐他丁也有微弱的降尿酸作用。维生素C 有显著降尿酸作用。

2 中医药研究

    中医学将痛风归为热痹、着痹、历节等病范畴。结合本病好发人群的年龄、特定病理生理特征、发病诱因及后期可能出现的关节症状来看,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房室过度、素禀失调、脏腑不和或年高体衰有关,基本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筋脉失养,复加思虑伤脾,伤食伤胃,运化失职,滋生湿浊,内蕴化热,煎津成痰,久则入络为瘀。兼以感受外邪或过度疲劳,浊邪凝聚,气机逆乱,痰瘀相并,气滞血瘀而发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有关痛风的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包括以下内容。

2.1 单味药研究药理研究表明,车前子含腺嘌呤、琥珀酸,能抑制嘌呤酶,因而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降低尿中尿酸排泄量,抑制痛风石及肾结石形成;穿心莲所含APNF 可清除或降低嘌呤核苷酸的氧化分解;大黄中所含的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力。生薏苡仁和茯苓能增加尿酸的排泄;土茯苓、萆薢和晚蚕沙能降低血尿酸。山慈菇含秋水仙碱,可阻碍白细胞的化学趋化性,减轻炎症反应。

    百合含秋水仙碱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抑制痛风的发作。Yang 等研究盐制黄柏苷的抗痛风作用,提示黄柏苷有降低血尿酸水平、抑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林风平等观察威灵仙对尿酸性肾病大鼠的防治作用,治疗组大鼠的血尿酸、肌酐、尿素氮和尿N- 乙酰- 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下降,尿尿酸增加,肾组织内尿酸钠结晶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夏隆江等研究田基黄的抗痛风作用,提示田基黄对次嘌呤所致小鼠高尿酸血症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威灵仙、萆薢、车前子、泽泻祛风清热利湿,有降压、促进尿酸排泄作用。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多苷能使迟发性糖尿病大鼠的黄嘌呤氧化酶水平降低。尚雁君等研究显示,玄参提取物苯丙素苷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体内的尿酸水平。有研究表明,植物提取的黄酮类、槲皮素、紫槲皮苷,从蜂蜜提取的蜂胶可抑制肝脏的SOD,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血液尿酸水平。秦皮提取物秦皮总香豆素能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尿酸及尿尿酸水平,对肾功能损害较小,其机制可能与有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有关。泽兰、桃仁、当归和地龙可抑制尿酸合成,滑石能增加尿量,促进尿素、氯化物、尿酸等的排泄。林伟青研究白艾提取液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可降低血尿酸,表明白艾可显著降低大鼠血尿酸水平。

2.2 复方研究陈光亮等观察加味四妙汤可显著降低微晶型尿酸钠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兔模型关节液中白细胞数以及TNF- α、PGE2、IL- 1β、IL- 8水平。韩宏妮等观察痛风合剂,痛风1 号能显著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右后踝肿胀度、血清中IL- 1β 和TNF- α 水平以及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痛风2 号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尿酸水平。

    王新亚研究痛风舒合剂能显著抑制致炎大鼠的足肿胀,降低大鼠血尿酸。张荒生等研究痛风颗粒提示对大鼠踝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LP-PLA2 值,与秋水仙碱作用相近。孙维峰等研究中药泄浊除痹方,该方可增加内源性尿酸清除率而降低血尿酸浓度。刘金元等发现痛风止痛散可降低次黄嘌呤所致小鼠血尿酸水平。有研究表明,白艾痛风灵颗粒、丹溪痛风加减方、痛风泰颗粒均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关节腔中炎症因子的含量,痛风液不同剂量对鼠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3 小结

    目前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日趋上升,临床上治疗药物种类较多,西药在控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方面的疗效有着显著的优势,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在痛风间歇期及慢性期,主要治疗方案在于控制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盐的沉积,但复发率较高。中药在痛风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辨证施治。目前多数研究在于中药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中药在防治痛风发作方面的作用机制。随着中药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在痛风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各取所长,以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复发、减少尿酸盐沉积为目的,取得控制病情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结合西医分期,分型辨治痛风初探 下一篇:中西医痛风病名的比较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