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关节炎为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骨、滑膜及关节周围组织而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红、肿、热、痛,疼痛剧烈难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本病多见于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及绝经期后妇女,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男女之比约为20∶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长期发展会导致关节畸形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期西医常用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及糖皮质激素。西药治疗虽起效迅速,但不良反应较多,长期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运用加味四妙散口服合凉足液外洗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的疗效。
1 治疗方法
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冷、受湿及关节损伤等诱因。低嘌呤饮食,禁止饮酒。饮足量的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 mL 以上。加味四妙散内服,处方:黄柏、苍术、牛膝、地龙各15 g,薏苡仁、土茯苓、萆薢各30 g,防己、秦艽各10 g。每天1 剂,水煎,分2 次温服。凉足液外洗,处方:大黄、忍冬藤、鸡血藤、透骨草、苦参、苏木各30 g,冰片5 g,木瓜20 g。每天1 剂,煎水1000 mL,每天2 次,外洗。疗程7 天。
2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一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前期临床研究发现,治疗该病的棘手问题是:急性期西药毒副作用大,间歇期单纯应用西药其复发率较高。中医学在认识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确切。中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属于痹证、历节病等范畴。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疼痛如掣”“脚肿如脱”“不可屈伸”等关于历节病的描述,认为本病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或是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丹溪心法》曰:“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有若虎咬之状。故又名为白虎历节风。”认为风热血燥为其病机。针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多属湿热蕴结,常用代表方为四妙散。四妙散出自《成方便读》,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四味药组成。方中黄柏为君,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苍术为臣,辛散苦燥,长于健脾燥湿;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同时为佐、使药;薏苡仁渗湿泄浊,导湿热于小便出,为佐药。《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故牛膝在本方中也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苍术和薏苡仁配伍,强化健脾利湿之功,断湿热之源。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柏、苍术具有明显消炎作用;薏苡仁具有温和的镇痛抗炎作用,且能抗凝抗血栓形成;黄柏、薏苡仁均能增强血流量及促进血尿酸排泄;牛膝的有效成分牛膝总皂苷能明显减轻急性炎性反应,表现出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活血作用。加味四妙散即在四妙散基础上加用土茯苓、萆薢、地龙、防己、秦艽等药物,增强了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的功效,是治疗下肢痿弱、足膝红肿、筋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之湿热痹证的良方。凉足液有清热燥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该方组方精简,临床运用过程中效果显著。治疗中外洗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增强血管通透性,提高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接进入病变部位,发挥其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