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关节肿痛、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并发痛风性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甚至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等。因此,如何有效治疗痛风、减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将成为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符合中医痹证之湿热蕴结型,采用清热除湿法内外合治,收效良好。
1 治疗方法
给予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淡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知母、法半夏、海风藤、海桐皮、独活、怀牛膝、羌活、淫羊藿、薏苡仁、甘草。大便干者,可酌加大黄5 ~ 10 g),水煎服,每次150 mL,每日1 剂,分3 次口服;配合痛风清洗剂(由苦参、黄柏、金荞麦、虎杖、透骨草等药物组成,云南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外洗,50 mL 兑水1000 ~ 1500 mL, 局部外洗30 min,每日2 次。
2 讨 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影响人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还可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如高血压、肾病等。同时高尿酸血症还可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急性痛风发作,一是抗炎止痛,口服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时,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二是关节肿痛减轻后降尿酸治疗,运用丙磺舒、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别嘌醇、非布司他减少尿酸生成。然而上述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肌肉、周围神经病变,肝肾功能异常。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致消化道溃疡、出血,甚至引发中枢神经以及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求有效、经济、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早有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论述及研究。《金匮要略》中描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元•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风的病名,认为痛风的病因主要为痰、风热、风湿和血虚。痛风急性发作期,以湿热蕴结为主,因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体内多湿,湿与热蕴结,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则出现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常伴有发热、咽干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止痛。云南省名老中医吴生元根据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以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为治法,将《伤寒论》中竹叶石膏汤进行加减,保留原方中的淡竹叶、石膏以清气分热、除烦止渴;麦冬养阴生津;半夏降逆和胃;去除人参、粳米、炙甘草,削减补气和胃之效;加入独活、海桐皮、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薏苡仁利湿健脾;配以淫羊藿、怀牛膝补肾固本、强筋健骨;沙参、知母、麦冬3 药合用,共收清热生津、燥不伤阴、祛邪扶正之效;大枣、甘草调和诸药;大黄有清热泻下、通瘀导滞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活络止痛之功,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内服可标本兼治,使热清湿去,络通痹除。同时配合痛风清洗剂外洗,该洗剂由苦参、黄柏、金荞麦、虎杖、透骨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除湿、消肿止痛之效。内外合治可加强通络止痛之功,提高疗效。
临床观察表明,清热除湿法内外合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与秋水仙碱疗效相当,在改善ESR、CRP 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在降尿酸方面,秋水仙碱不具有降尿酸功效,而清热除湿法内外合治能有效降低血尿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较秋水仙碱更为安全。但该治法中所用方药降尿酸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疗法标本兼治,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使治疗更具灵活性、个体化、安全性,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