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泄浊化瘀调益脾肾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伴下肢坏疽验案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14)

文章正文

 

  痛风性关节炎引起下肢溃疡( 坏疽) 是临床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溃疡经久难以愈合,或虽收口每因损伤而诱发,少数尚有癌变可能等特点。该合并症临床疗效较差,现代医学治疗多集中在防止创面感染和对创面进行保护,如抗感染、外科清创术、植皮术,甚至截肢等,总体疗效不理想,对耐药、二重感染、创面条件不适于清创、植皮等问题亦缺乏有效应对措施。我们采用整体辨病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治愈痛风性关节炎伴下肢坏疽患者1 例,且患者创面愈合无瘢痕形成。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7 岁,2013 年10 月10 日初诊。

  主诉: 四肢多关节反复红肿热痛8 年,加重1 个月。患者8 年前出现四肢多关节红肿热痛,血尿酸升高,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予别嘌呤醇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疼痛缓解后自行停药。后症情反复,双足踝逐渐出现数枚大小不等痛风石,疼痛剧烈,间断服用止痛药治疗。1 年前双足踝痛风石破溃,溃疡面未能得到控制,经久不愈,并出现下肢皮肤紫暗发黑,1 个月前双足红肿热痛加重,局部皮肤紫黑,破溃处流出暗红色恶臭液体,医院建议截肢,患者拒绝,而转求中医药治疗。刻诊: 双足红肿热痛伴皮肤紫暗发黑,局部可见5 个大小不等的溃疡面,最大8 cm × 6 cm,最小6 cm × 5 cm,侵及肌层,可见及筋骨,伴暗红色恶臭液体流出,纳少,夜寐不佳,二便调,舌淡红紫,舌苔黄厚腻,脉细弦,趺阳脉细沉。体温37. 3℃,神清,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心肺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近端指间、腕及足趾关节多发痛风石,压痛( + + ) ,局部扪之有灼热感,活动不利。中医诊断: 浊瘀痹( 脾肾亏虚,浊瘀胶凝) ; 西医诊断: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双下肢坏疽伴感染。予低嘌呤饮食,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清创消毒隔日1 次。

  中医以调益脾肾,泄浊化瘀为大法,予中药汤剂、浓缩益肾蠲痹丸、痛风颗粒口服,生肌膏配合协定15 号外敷;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中药汤剂以痛风汤加减: 土茯苓30 g,粉萆薢30 g,桂枝10 g,生石膏15 g,徐长卿15 g,牛膝12 g,补骨脂30 g,黄芪80 g,泽兰30 g,泽泻30 g,炮附片14 g,干姜3 g,细辛10 g,生半夏15 g ( 加生姜3 片先煎) ,乌梢蛇15 g,水蛭6 g,鬼箭羽30 g,盐知母10 g,胆南星30 g,金银花30 g,玄参30 g,虎杖30 g,当归15 g,牛膝15 g,薏苡仁45 g,盐黄柏15 g,凤凰衣8 g,3 剂,餐前温服。

  2013 年10 月16 日二诊: 患者双足红肿热痛,局部可见5 个大小不等的溃疡面,脓性分泌物减少。纳少,夜寐不佳,二便调,舌淡红衬紫,苔黄厚腻,脉细弦。查血常规基本正常,血沉( ESR)65 mm/h,血尿酸( UA) 595 μmol /L,C-反应蛋白( CRP) 45. 2 mg /L。患者双下肢痛风结石因破溃后经久不愈,致使双侧足踝处大面积溃疡面,深达肌层,伴脓性分泌物,可能进而发生菌血症及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故治疗上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给予局部清创消毒,积极抗感染治疗。中药守方7 剂,其他治疗同前。嘱患者清淡饮食,肢体适当活动,防止血栓形成。

  2013 年10 月24 日三诊: 患者双足红肿热痛已明显改善,皮肤紫暗发黑,局部溃疡面周围附有白膜,局部破溃处已有新生肉芽长出,无脓性分泌物,溃疡面积较入院时有所缩小,最大7 cm ×5 cm。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衬紫,舌苔黄厚腻,脉细弦。分析患者经治疗后症情明显改善,药已有效,中药汤剂继续上方治疗,其他治疗同前。

  2013 年10 月27 日四诊: 患者双足肿痛明显好转,惟感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弦。溃疡面周围逐渐新生肉芽,小溃疡面基本愈合,ESR 53 mm/h,UA 479 μmol /L,CRP 33. 2 mg /L,肝功能正常。患者症状及辅助检查均较前明显好转,但创口愈合缓慢,综合脉症,考虑兼有阳气亏虚之象,故取阳和汤之义,以益气温阳、祛腐生肌为法,处方: 土茯苓30 g,粉萆薢30 g,桂枝10 g,生石膏15 g,徐长卿15 g,牛膝12 g,补骨脂30 g,黄芪100 g,泽兰20 g,泽泻20 g,水蛭6 g,乌梢蛇15 g,炮附片14 g,干姜3 g,细辛15 g,生半夏22 g ( 加生姜3 片先煎) ,鬼箭羽30 g,胆南星20 g,盐知母10 g,金银花30 g,玄参30 g,虎杖30 g,当归20 g,怀牛膝15 g,薏苡仁45 g,盐黄柏15 g,凤凰衣8 g,鹿角胶8 g ( 烊化) ,7 剂,常法煎服。停用参附注射液,其他治疗同前。

  2013 年11 月3 日五诊: 患者双下肢破溃面积渐缩小,足背部溃疡面愈合,肿痛已消,舌淡、苔白腻,脉细弦。查局部可见4 个大小不等的溃疡面,最大6 cm ×5 cm,最小3 cm ×4 cm,无脓性分泌物。血常规正常,ESR 28mm/h,UA 408 μmol /L,CRP 12. 4 mg /L。予停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口服中成药同前,中药继服四诊方7 剂。

  2013 年11 月14 日六诊: 患者症情逐渐平稳,双下肢溃疡面渐收口,已愈合两个,纳可寐安,二便自调,舌淡、苔白,脉细弦。患者症情好转,带药出院门诊治疗。中药汤剂继服四诊方。继续浓缩益肾蠲痹丸、痛风颗粒口服治疗。2014 年1 月12日电话回访,下肢溃疡完全愈合,局部肿痛缓解,生活自理。

2 讨论

  《灵枢•痈疽》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指出: “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高粱之人多食煎、炒、炙、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总结痛风性关节炎伴下肢坏疽的病因病机为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溢脂,聚久成毒,损及脾肾内脏。凡此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倡立“浊瘀痹”新病名,提出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法则。泄浊化瘀,推陈致新,可以解除痹痛,改善人体内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排泄和降低尿酸; 调益脾肾,正本清源,可以恢复和激发机体整体的功能,杜绝和防止痰湿浊瘀的产生,从而抑制和减少尿酸的生成。本案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患病多年,风寒、湿热、浊瘀胶结凝固,化腐致损,虚、浊、瘀、腐并见,致使邪毒损络,腐溃发黑,久不收口。在治法上,从中医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出发,以调益脾肾、泄浊化瘀为大法,选方以痛风汤和四逆汤、阳和汤、四妙勇安汤为主。用药配伍体现: 1) 主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治其本,以土鳖虫、地龙、鹿角胶、生水蛭、乌梢蛇等动物药应用,取益肾蠲痹、搜剔钻透、通闭解结之功,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癖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 2) 使用附子、细辛、干姜、半夏辛温有毒之品,辛温走窜,走而不守,结合黄芪、当归可以补益气血、温通经脉、活血祛腐; 3) 选以复方、大方配伍,以土茯苓、虎杖、黄柏、知母等苦寒药清泄下焦湿热浊毒,并牵制辛温毒副反应,且此类药含有大量鞣酸,可促进机体伤口愈合。全方既可调益脾肾治一身之本,又可泄浊化瘀治有形之邪,寓扶正祛邪于一方,故而取效快捷。

 




上一篇:自拟痛风灵合剂内服为主治疗痛风 下一篇:蠲痹历节清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