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感毒邪
痛风患者多属久居潮湿之地,淋雨涉水,或贪凉饮冷,或久用电扇、空调等睡卧当风,或久居南方酷热湿润之地,或长期从事锅炉工、炭火、砖窑等酷热缺水的工作,或外伤、手术应激等因素下,外感风湿热与毒邪相合,入侵人体经脉,内停留着于肢体、筋骨、关节之间,闭阻不通。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如《备急千金要方》曰:“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可见风湿热毒邪的入侵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内生毒邪
暴饮暴食、嗜食醇酒肥甘,或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化毒,或劳倦过度等,致使脏腑功能失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开合,积湿为浊。湿浊停积,酿生湿浊毒邪;湿浊内蕴,邪壅经络,气机不畅,郁久化热,而生热毒,继而湿热蕴结,阻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聚湿生痰,血滞为瘀,久蕴不解,内生瘀毒。李富玉教授认为“尿酸浊毒之邪非受于外,而是生于内”,脾胃受邪而病久及肾,肾之泌浊气化功能受损,则内生湿浊毒邪。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的主要病因是“高嘌呤饮食引起高尿酸血症”。这与中医学的见解是基本吻合的。此外,中医很早就认识到此病当以虚(虚包括先天禀赋不足,也即遗传因素)为本。肾为先天之本。若素体脾肾亏虚,肾中精气不足,使湿浊排泻缓少,或浊毒内蕴、耗伤气血,肾之气化不利,开合无权,膀胱的气化功能下降,则浊毒留而不去,深伏血脉。又困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卫气虚则不能抵御外邪,营血不足则脉道涩滞,内生瘀血,为害日甚:奚九一提出“脾肾两虚、内湿致痹”,黄春林教授亦认为痛风之本为脾肾亏虚,临床常以黄芪、淫羊藿两药相须为用,脾肾并补二。
3 外邪引动内伏之毒
湿热之毒稽留人体,不发作时可以如常人。鞋、走路多、饱餐饮酒、过度疲劳、感受寒湿、手术等,均可成为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言:“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卧当风寒凉外搏.污浊凝涩,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现代中医学家、名老中医朱良春教授认为本病多由外因引动内生浊毒所致,“多先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不节饮食……,浊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终则瘀结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