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慢性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几年的病史。早晨起床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痛风在我国已逐渐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位代谢类疾病。日常生活中从食物中直接摄入的嘌呤或体内合成的嘌呤代谢终产物是尿酸正常人血中尿酸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并通过肾脏排出。如果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则会导致体内血尿酸增加过多,或因肾脏排出尿酸减少均可引起尿酸血症,如果高于正常水平的尿酸在人体踝关节内外侧、脚背、大拇指外侧等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的地方逐渐沉积,引起气血不通,阻塞经络时,就会在沉积处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出现关节疼痛,剧烈难忍的痛风病,较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痛风病的临床病变,包括无症状性高尿酸症、痛风石、泌尿系结石、关节炎和肾实质病变。由于痛风病的临床症状以下肢为主,尤其是足趾关节部位的红、肿、热、痛为主,临床上应与风湿性疾病相鉴别,以免造成误诊。因而正确掌握痛风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缓解痛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辨证
痛风在中医临床上属于“痹症”、“历节风”范畴。中医认为痛风病多因摄入过多膏粱厚味或动物内脏高嘌昤食物,使脾胃功能失调,以至于湿热内生,痰浊凝结于经络血脉导致气血不通,湿热或痰浊流注于关节或肌肉,就会导致关节血运不畅,闭塞不通屈伸不利,活动不灵,麻木肿痛等症状,导致痛风关节炎的发生。病久甚至可伤及肝肾功能,导致机体气血瘀滞,引发剧烈疼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致关节畸形并且伴有多种并发症。
2中医分型
痛风病不同的阶段,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故应临床分期分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痛风分为四型:1)湿热互结型;2)瘀热阻滞型;3)痰浊阻滞型;4)肝肾阴虚型。除此之外,尚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也应归于痛风病范围。
3中医用药
3.1无症状期:早期无症状的痛风性肾病,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的发作间歇期。此期主要通过检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予以诊断,中医诊断主要表现为关节轻度疼痛或不痛,腰痛,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等相关指征。轻者可通过限制高嘌昤食物摄入控制饮酒,口服小苏打,用鲜金钱草或车前草泡水代茶饮等方法即可奏效。重者可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用清热利湿、利尿解毒之法,常用金银花、蒲公英、伸筋草、土茯苓、川木通等为主组成方剂予以治疗。
3.2湿热互结型:主要发生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关节红、肿、热、痛,主要累及足趾及踝关节,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脉数。此型辨证为湿热瘀阻脉络,治疗应针对病因采取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法。常用苍术15g、川牛膝15g、木瓜15g、虎杖20g、香樟根12g等为主组成方剂。关节灼热者可酌加金银花、生石膏、知母等清热泻火。关节疼痛者可酌加乳香、三七、全蝎等通络止痛。服药后若疼痛加剧系药物溶解沉积性尿酸盐所致,可加服金钱草30g、车前草30g、鱼腥草30g泡水代茶饮。
3.3瘀热阻滞型:主要发生于痛风间歇期或慢性期,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病变部位针刺样疼痛同定不移皮色黯紫,舌淡苔白,脉玄沉涩。此型辨证为瘀热阻滞,应给予活血袪瘀,通络止痛,青热利湿。常用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三七10g、泽 泻10g、虎杖10g、大血藤20g、伸筋草20g、透骨香15g为主要方剂,注意随症加减。
3.4痰浊阻滞型:主要发生于阳气较为虚弱或寒湿之邪导致发病 临床表现为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病变部位或见白色结节状痛风石形成。风邪偏胜者常伴畏寒肢冷及游走性关节疼痛,湿邪偏胜者常伴肢体酸重,肌肤麻木,舌淡苔薄,治疗应用袪风散寒、温阳止痛的方法。常用羌活、独活、防风、苍术、陈皮、桂枝、制半夏各15g ,茯苓、香樟根、伸筋草各20g ,细辛、桂枝、甘草各5g组成方剂。关节游走疼痛者可重用羌活、独活、防风,恶寒肢冷者可酌加防己、木瓜等,形成结石者可酌加天南星、白芥子、金钱草等并可加重伸筋草用量。
3.5肝肾阴虛型:多发生在痛风病远期,由于湿热痰浊之邪和尿酸长期在体内沉积刺激肝肾加之痛风病患者肝肾功能失调导致肝肾气血及阴液耗损而成肝肾阴虛型痛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屈伸不利,关节变形,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玄。治疗应袪风除湿、活血止痛、调补肝肾、养阴清热。方药常用桑寄生30g、虎杖30g、骨碎补、伸筋草、牛膝、杜仲各 20g ,独活、茯苓、当归、熟地、川芎、大血藤、透骨香各15g肢体冷痛者酌加制附子、制川乌、干姜以增强温阳止痛之力,肌肤麻木者加用防己、黄芪、鸡血藤、三角风等增强通络舒筋之力。
4总结
中医治疗痛风病要求标本兼治,养血舒筋,温经止痛,对痛风病初期湿热痰浊为主者,治疗上应采用清热、除湿、化痰的方法, 解除致病的主要因素兼顾补益肝肾与清热利湿并举,攻补兼治。 同时中医治疗痛风病并不排除西药治疗,对于痛风病急性发作期尿酸特异性升高或疼痛剧烈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可加用非留体类药物辅助用排尿酸药物或消炎镇痛药物可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5讨论
痛风是嘌呤及尿酸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发病率及确诊率大大提高,但是治疗药物较少,因此痛风病成为目前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多样,注重整体治疗,副作用较少,在治疗上有较大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及痛风患者的关注。中医药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治疗效果机理不明确到辩证分型方法不统一,加强对痛风病病因的研究完善痛风病药物药理等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将为痛风病患者带来治愈疾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