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其主要因尿酸排泄减少及嘌呤代谢紊乱,继而导致尿酸结晶体在关节周围大量沉积并引起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烈疼痛、发作时不能活动等,长期发作将出现皮下结节,久之将导致关节强直畸形而引起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熊辉教授多年之经验方蠲痹历节清方治疗GA 湿热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治疗方法
服用清热利湿之蠲痹历节清方。药物组成:当归15 g,苍术15 g,黄芩15 g,苦参15 g,知母15 g,茵陈15 g,土茯苓10 g,姜黄10 g, 甘草8 g。常法煎服,每日1 剂,分2 次口服,疗程1 个月。患者治疗期间禁止食用动物内脏、海鲜、啤酒、老火汤等高嘌呤食物,避风寒。
2 讨论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病率近年来呈直线上升趋势,在今后的10~20 年内,痛风在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一般通过对炎症因子进行抑制,并对尿酸的合成以及嘌呤的代谢分别进行阻止和改善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西医常采用秋水仙碱联合别嘌醇进行治疗。秋水仙碱通过减低白细胞活动和吞噬作用及减少乳酸形成,从而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止痛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症状。但是秋水仙碱的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似,且不良反应多,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严重者会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且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患者需要长期反复给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别嘌呤醇是一种氧化酶抑制剂, 对阻止尿酸的合成以及改善嘌呤代谢具有一定功效, 但在应用中同样存在较大的不良反应,且与秋水仙碱联用后,不良反应症状并不会出现减轻;同时,两者联合使用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容易出现复发,增加患者的痛苦。
中医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国内学者对痛风证型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尤其是中南部地区,湿热蕴结证为痛风临床主要证型。本研究之蠲痹历节清方中苍术、茵陈清除湿热, 当归活血止痛,黄芩清热凉血,苦参清热燥湿,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土茯苓利湿活血通络,姜黄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行气除痹之功。且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以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