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举隅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9)

文章正文

 

    参苓白术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组成,功能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内外科杂病,颇为应手,兹举验案于下。

1 痛风性关节炎

    患者谭某,男, 40 岁,2012 年3 月5 日初诊。两脚趾跖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6 年,加重15 d。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稀溏,1 日3 ~ 4 次。患者于半月前因食海鲜诱发两脚趾跖关节红肿热痛,肿势从两脚趾跖关节向踝关节漫延肿胀,不能下床活动,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弦。西医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为痹证,辨证属脾虚气滞、湿浊内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 黄芪30 g、淫羊藿15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0 g、薏苡仁3 0 g、白扁豆12 g、升麻10 g、羌活10 g、独活10 g、防风10 g、桂枝12 g、川芎10 g、当归10 g、甘草10 g、生姜6 g、大枣6 枚。7 剂,冷水煎,早、晚饭后1 h 服。3月15 日二诊: 药后两脚趾跖关节红肿热痛大减,已能下床活动,脘腹胀满减轻,大便仍稀溏。上方减羌活10 g,加白术至30 g、山药15 g,继续服15 剂。1年后随访,再未复发。

    按语:《内经》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不足除了先天因素外,后天正气不足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所形成的。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主肌肉、四肢、关节,脾为胃行其津液,濡荣四肢肌肉关节。今脾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四肢、肌肉、关节,风、寒、湿三气乘虚合而杂至,出现痹证,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药用党参、白术、桂枝健脾温阳益气; 淫羊藿配黄芪、升麻、葛根温补脾胃阳气,益气升阳; 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濡养四肢肌肉关节,以防温燥伤阴; 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以顾护胃气。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周流全身,痹证自然痊愈,痛风不再复发。

2 慢性鼻窦炎

    患者王某,女,55 岁,2012 年4 月12 日初诊。患者鼻塞,鼻流黏液、脓性鼻涕近6 年余,伴前额及两颞部疼痛,咽干、咽痛,纳谷不香,疲乏无力,畏寒怕冷,食生冷食物后胃脘胀痛不适。感冒后上述症状加重,夜晚几乎不能入睡,痛苦不堪,舌淡暗、苔薄白,脉弱。西医诊断: 慢性鼻窦炎。中医辨证属脾虚气滞,湿浊中阻,脾阳不升,治以健脾益气、升清化浊。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味,处方: 党参20 g、黄芪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白扁豆15 g、薏苡仁30 g、当归10 g、陈皮10 g、升麻10 g、柴胡6 g、桂枝10 g、防风10 g、苍耳子10 g、辛夷( 包煎) 10 g、细辛9 g、山药15 g、白芷10 g、生姜6 g、大枣6 枚。7 剂,1日

    1 剂,分2 次温服。4 月19 日二诊: 服药后患者鼻不塞,鼻流黏液、脓性鼻涕减少,头痛大减,胃脘胀满减轻,纳食好转,上方加葛根15 g、白花蛇舌草20 g、桔梗10 g,继续服药20 剂后,上述症状全部消失,1 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 “夫子言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素问·通平虚实论篇》曰: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所生也。”这2 条条文充分说明九窍的病变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虚气滞,湿浊中阻,清阳不升,不能濡养九窍,故发生九窍的病变。本案由脾胃气虚,湿浊中阻,清阳不升,腠理疏松,外邪乘之,上犯鼻窍所致。药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健脾益气,陈皮、薏苡仁、白扁豆理气化湿,健脾渗湿,佐以黄芪、防风、桂枝益气温阳固表,当归、白芷养血祛风,化瘀止痛,苍耳子、辛夷、细辛祛风散寒,宣通鼻窍,升麻、柴胡升发清阳。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可使脾土得旺,鼻窍能利,诸症悉除。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李某,男, 44 岁,2011 年4 月6 日初诊。患者吸气困难、气短乏力、咳嗽痰多2 年余,伴右胁肋胀满疼痛,吐酸,嘈杂不适,稍微活动后吸气困难,咳嗽加剧,呼吸表浅,气不能顺接,舌淡、苔白腻,脉弱。

    体格检查: 两肺满布哮鸣音。X 线片示: 两肺纹理增粗、增重,右肺上叶2 个2 cm×2 cm 的肺大泡。西医诊断为COPD,中医辨证属脾肺气虚,痰湿阻滞,治以健脾益肺、化痰止咳。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 党参20 g、白术30 g、茯苓15 g、陈皮10 g、砂仁( 后下) 10 g、白豆蔻( 后下) 10 g、丹参15 g、桔梗10 g、杏仁10 g、薏苡仁20 g、黄芪30 g、淫羊藿1 5 g、海螵蛸20 g、浙贝母10 g、桂枝10 g、地龙10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大枣6 枚。20 剂,冷水煎,早、晚饭后1 h 服。4 月28 日二诊: 药后胃脘痛止,吐酸消失,仍有气短乏力、咳嗽痰多、气喘、吸气困难,舌淡、苔白腻,脉细弱。上方减海螵蛸20 g、浙贝母10 g,加山药20 g、半夏12 g 、三七粉( 分冲) 10 g,20 剂,冷水煎,早、晚饭后1 h 服。1 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素问·咳论篇》曰: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此患者属于脾肺气虚,痰湿阻滞。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补气升阳,砂仁、白豆蔻、陈皮理气燥湿,行气化痰,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海螵蛸、浙贝母化湿和胃,制酸止痛,杏仁、地龙、浙贝母降气化痰平喘,桂枝、淫羊藿温肾助阳,益气力,定喘嗽,三七、丹参活血化瘀。全方旨在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从而达到脾、肺、肾三脏同补,痰瘀同治。此配伍符合COPD 本虚标实、痰瘀互阻的基本病机。

4 慢性咽炎

    患者王某,女, 45 岁, 2011 年5 月6 日初诊。咽喉干涩疼痛不适1 年余。患者咽干,口干不欲饮,胃纳尚可,二便自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曾服用西药抗炎药及中药养阴清热解毒之剂,均未见好转。

    查咽后壁略红不肿,咽峡小血管树枝样显露。宗干祖望老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经验,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 党参15 g、茯苓10 g、白术15 g、白扁豆10 g、陈皮1 0 g、生薏苡仁20 g、山药10 g、甘草6 g、桔梗6 g、沙参10 g。7 剂,冷水煎,早、晚饭后1 h服。5 月15 日二诊: 药后咽喉干涩疼痛明显减轻,余无不适,上方加砂仁6 g、玄参15 g、白僵蚕10 g,服药7 剂后临床症状消失。1 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 咽喉为水谷之通道、脾胃之门户。治疗咽干疼痛多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活血祛瘀为法,少有从脾论治、以燥治燥者。干祖望老中医突破常规,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今临证辨证属于脾虚气滞、湿浊中阻,效果明显。《素问·阴阳类论篇》谓: “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中土衰,内湿生,湿停于内,津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养,则干涩疼痛不适。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升发清阳,陈皮、薏苡仁、白扁豆理气化湿,健脾燥湿,再加沙参、玄参养阴生津润燥,白僵蚕祛风化痰,桔梗载诸药上行,以濡养咽喉、利咽止痛。全方使脾气健运,湿浊得化,精微上承,则干涩、疼痛不适自除。

5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患者刘某,女,33 岁,2010 年7 月20 日初诊。胃脘及右胁胀满刺痛近2 年,食后尤甚,口干,嗳气,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胃镜检查示: CAG II 级,多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和中度不典型增生,异位胰腺。中医辨证属脾虚气滞、痰瘀互阻,治以健脾养胃、理气化痰、化瘀止痛。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 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砂仁( 后下) 10 g、山药15 g、薏苡仁30 g、半夏15 g、枳实15 g、柴胡15 g、三棱12 g、莪术12 g、陈皮12 g、炙甘草6 g。14 剂。1 日1 剂,姜、枣引,冷水煎,早、晚饭后1 h 服。8 月1 日二诊: 药后胃脘及右胁肋胀痛减,唇干减轻,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上方加白花蛇舌草15 g、藤梨根15 g、半枝莲15 g。15 剂,1 日1 剂,姜、枣引,冷水煎,早、晚饭后1 h 服。8 月17 日三诊时诸症皆减,故守法不变,灵活加减服药近1 年后,于兰州某医院胃镜检查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为巩固疗效,此方再加减服用1 月。

    按语: CAG 是由气及血、由经入络的渐进性的过程,脾虚络阻毒损是其基本病机。此患者辨证属于脾虚气滞、痰瘀互阻,治以健脾理气、化痰化瘀,故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健脾益气除湿,升发清阳; 柴胡、枳实、半夏、陈皮疏肝理气,降气化痰; 枳实、砂仁理气消胀; 三七、丹参、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止痛。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能抗菌、抑制炎症反应,故对促进胃黏膜的再生,消除肠化、异性增生,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屏障作用有重要意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化湿驱邪解毒。

 

 


上一篇:基于“痰瘀相关”探讨痛风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 下一篇:加味萆薢分清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