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95%受罹者是中老年男性,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比例约为20:1,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59岁,女性为50岁以上。临床表现为患者表现出明显红肿热痛,疼痛剧烈难忍,长期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畸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西医采用消炎止痛方法治疗,但不良反应较多,不能被广泛推广。本病归属中医的“痹证”、“热痹”、“痛风”、等范畴,风湿与热邪相搏,邪留经络、关节所致,治宜采用清热疏风,活血通络的方法。笔者采用大秦艽汤加减联合秋水仙碱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获得良好临床获益。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首次量为1mg,以后每2h服用0.5mg,直至出现胃肠道反应或症状缓解时即停用,一般服用总量为4—6mg,症状缓解后调整剂量为每天0.5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物组成:秦艽15g,生石膏30g,当归10g,白芍12g,羌活15g,防风12g,黄芩12g,白芷15g,生地黄15g,茯苓12g,川芎10g,白术15g,知母15g,地龙12g,稀莶草20g,甘草6g。关节热甚加忍冬藤30g,连翘10g,黄柏10g;关节肿胀明显加汉防己15g,姜黄10g,威灵仙10g,生薏苡仁30g,海桐皮10g,关节游走痛加海风藤15g;关节痛甚加乳香、没药各6g。每日1剂,用水煎煮成500mL,分2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7—10天。
2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嘌呤代谢障碍性关节炎症,发病部位多以足趾关节及膝、踝关节等处为主,中医将其归属为“痹证”之“热痹”范畴。热痹为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热痹出自《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焓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 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热,烦闷,口渴等症,符合现代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表现。中医理论认为,病邪缠绵,风湿与热邪相搏,病邪滞留经络,从而出现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等,以邪实为主,治拟清热疏风,活血通络为法,内服大秦艽汤加减,并根据症状偏甚进行加减。大秦艽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是治疗风邪初中经络血不荣筋所致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的首选方,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此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大秦艽汤加减方中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祛风宣痹;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养血和营,即治风先治血之意;生石膏、知母、黄芩、生地黄清热凉血,配地龙、稀莶草以清热通络;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诸药,内清外疏并用,风热之邪自解。关节热甚加忍冬藤、连翘、黄柏以清热解毒;关节肿胀明显加汉防己、姜黄、威灵仙、薏苡仁、海桐皮、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关节游走痛加海风藤以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痛甚加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诸药联合达到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西医治疗方法多采用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药物,能够改善和调节血尿酸代谢障碍,降低血尿酸水平,抗炎止痛有效缓解患者痛苦症状,但严重损害肝肾、胃肠道及血液系统,且有较高的复发率,需长期反复给药,患者耐受性较差,尤其是部分年老患者或患有其它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因不能耐受药物而影响疗效。
本观察表明,运用大秦艽汤联合西药治疗痛风节关节炎急性发作,能快速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及改善关节功能,降低血尿酸、改善血沉,改善炎症反应的作用,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联合使用能有效迅速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从而减少秋水仙碱的用量和使用时间患者耐受性良好,有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