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型论治
1.1 湿热型
多见于初次发病或发病早期,体质强壮者。症见受累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拒按,得凉则舒,病势较急,烦躁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舌苔黄、根腻,脉滑数。证属湿热相搏,瘀浊阻滞。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选地龙定痛汤。药用:金钱草、生石膏、生苡仁各30g,地龙、知母、黄柏、泽泻、车前子、防己、赤芍、生地各l0g(本方乃江苏省中医院刘再朋教授经验方)。
1.2 寒湿型
多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者。症见关节肿胀,疼痛较剧,或酸多痛少,喜温熨,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证属寒湿阻滞,留着关节。治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方选乌头煎合薏苡仁汤加减。药用:制川乌(先煎)、桂枝、生苡仁、苍术、防风、羌活、独活、片姜黄各l0g,细辛、木通各3g。
1.3 痰瘀型
多见于反复发作,关节肿大,甚则畸形者。症见肤色暗红,屈伸不利,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脉细涩。证属痛风迁延日久,痰浊瘀阻,邪痹脉络。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选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半夏、白芥子、僵蚕各15g,桃仁、红花、生地、乳香、没药、赤芍、丹参各l0g,木通3g。
1.4 脾肾亏虚型
多见于痛风间歇期,特别是长期服用激素者。症见关节肿胀,甚则变形,面色觥白,气短自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舌体胖,舌苔白滑,脉沉微无力。证属脾肾两虚,浊毒瘀滞。治以健脾补肾,泄浊化瘀。方选保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药用生黄芪、金钱草各30g,党参、白术、防己、萆、川牛膝、赤芍、地龙、土茯苓各15g,附片、肉桂各6g。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治愈: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血尿酸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基本转阴,血尿酸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自觉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血尿酸接近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善,血尿酸仍异常。
2.2 治疗结果 治愈37例,显效5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06%。
3 病案举例
顾某,男,41岁。1994年3月11日初诊。素恣饮酒及过食肥甘海鲜厚味,1月前因夜间突发右侧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在地段门诊室诊为“关节炎”,先后用青霉素960万单位、丁胺卡那霉素0.6g治疗20余天,罔效而来诊。刻诊:形体颇丰,右侧第一跖趾关节暗红灼热,肿胀拒按,口干而苦,小溲黄赤,大便干结,4~5天1次,舌质红,舌苔黄、根腻,脉弦滑。查血尿酸:586umol/L。此乃湿热蕴结,痹阻脉络而发为痛风。治拟清热泄浊,通络定痛。方选地龙定痛汤加减。处方:金钱草30g,生石膏30g,地龙l0g,知母l0g,黄柏l0g,赤芍l0g,生地l0g,防己l0g,泽泻l0g,木通3g。日1剂。
隔日复诊,关节肿痛已消大半,前方去石膏、知母,加生苡仁30g、制苍术l0g,续进2剂,诸症若失,血尿酸恢复正常。嘱其少进肥甘厚味辛辣海鲜之品,随访2年未复发。
4 体会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盐在关节、滑膜或软骨沉积,引起关节破坏及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起病急骤,易复发且难以根治。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痹症”范畴;好发于形体丰腴之中老年。其病因为湿毒,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高年肾精虚衰,后天膏腴过度,使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清泌浊失司,水谷不归正化,湿浊内生,兼感外邪,相夹发为痛风。临床虽分4型证治,但诸证不宜截然分开,须结合禀赋,因人而施。急性发作者当以清热解毒泄浊为首务;反复发作者则须顾护脾肾方可收功。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安全、可靠,避免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别嘌醇等西药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因痛风的发作与膳食、肥胖、劳累、着凉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合理膳食,限制少食高嘌呤类食物,控制食量及酸性食物的摄人,多饮水,促进尿酸的排泄;劳逸结合,调节寒温,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减轻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