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一病,古来有之,属中医痹症范畴,有“热痹”、“着痹”、“痛痹”、“白虎历节”、“脚气”等称谓。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的终末产物—尿酸单钠或尿酸结晶从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 器官或组织中破坏性结晶的聚积即痛风石; 尿酸性泌尿系统结石及少见的痛风性肾病。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风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 继发性痛风是由于其它疾病,如:白血病、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病变、药物等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出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其临床表现以蹠趾关节、足背、足跟、踝、趾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僵硬、畸形,形成“痛风石”及痛风性肾病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痹症( 痛风) 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复劳倦,感受风、寒、湿、热三邪致寒热失调、饮食失节等致三焦气化功能不力,津液代谢紊乱,聚而生痰,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合而为痰浊,痰浊淤阻而致病,痰浊淤阻日久,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滞留于肢体、经脉、流窜,筋骨关节,则致肿痛,疾成结核,坚如磐石,甚或溃破,渗溢脂膏; 久之,损及心、肝、肾、脾而见多变证。《灵枢经》曰: “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 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者不便,为筋俱病也。”
2 治疗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论证的原则,将痛风分为虚症、实症两大证型论证,均采用中药治疗。实证痛风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清热解毒,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蒿本、防风、桂枝、川芎、干姜、白芍、苍术、土茯苓、虎杖、伸筋草、甘草。
项背痛加葛根,上肢关节痛加威灵仙、姜黄,下肢关节痛加防己、松节,关节红肿热痛加苍术、金银花、黄柏。虚证痛风当益气补血、通络止痛,方用四物汤加黄芪、桑枝、红景天、防风、补骨脂、独活、老鹤草、炙甘草等。久病入络,治宜益肾壮督、养肝荣筋,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加大狗骨、豹骨用量。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李XX,男,46 岁,职员。2012 年5月23 日初诊。患者因天气炎热,连续几天晚上与同事在江边休闲广场饮夜啤酒,2 周前的一个凌晨,实感左脚第一趾关节疼痛而惊醒,当时未引起重视。中午又与几个朋友吃饭,又饮3 瓶啤酒,下午疼痛加重,并到当地医院诊治,以无名肿痛给予对症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继而出现红肿,并逐渐的加重至下肢踝,膝关节疼痛,当地给予青霉素和消炎药等药物治疗,疼痛有所缓解,但因未禁嘴,照样饮啤酒吃海鲜,而疼痛更加剧烈,而经友人介绍来找吾诊治,患者诉: 头痛重,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证见患者体型肥胖,左第一蹠趾关节,和踝、膝关节肿胀,活动欠灵活,遇寒加重,口渴喜热饮,大便溏,日2 ~ 3 次,小便清长,恶寒,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浮紧。实验室检查: 血尿酸638umol /L,抗链球菌溶血O: 75. 53IU/mL、血沉: 28mm/L,类风湿因子: 11. 47IU/mL。西医诊断为痛风,中医诊断为风湿痛。治疗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方用羌活胜湿汤和二妙散加减,药用羌活、独活、蒿本、桂枝、制附片、苍术、防风、川芎、老鹤草、干姜、松节、土茯苓、虎杖等。治疗月余,患者诸症消除。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 患者郑XX,62 岁。2 年前深秋汗出后受凉,出现双膝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至全身关节酸痛,连及筋肉、胀痛。曾在当地医院诊治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桂美辛、萘普生等治疗,疼痛有所减轻,停药后又反复发作。2013 年11 月6 日因受寒再次加重就诊。症见: 形体消瘦,双侧腕关节、双侧手指轻为关节变形,活动欠佳、遇寒加重,形寒肢冷,苔白,舌质暗红,脉沉、细涩。专科检查,双侧腕关节、双侧掌指关节轻微肿胀,关节轻度变形,活动受限。中医诊断: 痹症痛痹( 肝肾亏虚,痰淤内阻)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浓度108ɡ /L,红细胞压积33. 1%,平均红细胞体积77. 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5. 2pg, 抗链球菌溶血O:492IU/mL, 类风湿因子58. 95 / IU/mL, 血沉:80. 00mm/L,超敏C 反应蛋白11. 9g /L。中医诊断:尪痹症( 肝肾亏虚,痰淤内阻) ,治宜,补肾祛寒,养肝荣筋。佐以祛风除湿,壮骨利节活血通络。方以乌附星香汤加减: 制川乌、制草乌、制天南星、狗骨、豹骨、补骨脂、威灵仙、仙灵脾、松节、桂枝、伸筋草、寻骨风、透骨草、穿山甲、甘草等。制川乌30g、制草乌30g、制天南星30g 一次性加水4000ml 先煎,加水,沸后用微火煎3 个小时后再加其他药,40 分钟后取汁1500ml,分成6 次,每次250ml,1 日3 次,饭后半小时服。患者服药2 周后疼痛减轻,双侧掌指关节肿胀消失,活动明显好转.仍以上方调理、川乌、草乌、天南星减至10g,加当归、熟地,调理治疗2 个月余,患者上诉症状基本消除。
4 讨论
痛风( 痹症) ,在临床上以拇指、蹠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痹症”、“白虎历节”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劳倦内伤、风、寒、湿邪内蕴、经络淤滞、痹阻关节而致。
中医认为: 肾主骨而与肝同源,精血不足,筋骨失养,痹而不已可致“筋缩”、“挛节”、骨质疏松、关节肢体变形,脊柱属督脉与肾脉相关联,故也可见弯曲、僵硬。治疗此症,必须抓住肾虚寒盛的特点,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佐以壮骨利节活血通络。有热者佐以清热之品如忍冬藤、徐长卿、透骨草、土茯苓以清热解毒除湿;湿重者加苍术、薏仁健脾和中除湿; 血瘀重者加三七、三棱、莪术、皂角刺、伸筋草,以活血通络软坚散结。
实症痛风是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流注关节,气血不畅所致,多为“新受之邪”。症见起病急关节肿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屈伸不利,头痛恶寒发热,舌红苔厚白,脉浮紧或浮缓。治当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清热解毒,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蒿本、防风、桂枝、川芎、干姜、白芍、苍术、土茯苓、虎杖、伸筋草、甘草。项背痛加葛根,上肢关节痛加威灵仙、姜黄,下肢关节痛加防己、松节,关节红肿热痛加苍术、金银花、黄柏。方中羌活、独活共为君药,二者皆为辛苦温燥之品,其辛可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故可祛风除湿止痛。其中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俩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臣以防风、桂枝入太阳、阳明经、祛风除湿、善止头痛,桂枝、葛根、辛温、能发散温通卫阳、解肌发表、升津舒经,佐以川芎、白芍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诸药合用,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调气活血功能。
虚症痛风多因禀户不足,或痛风病久失治,气血亏虚,经脉失养,络道不利所致。症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偏血虚则常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多梦,手足拘挛,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等。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法则,当益气补血、通络止痛,方用四物汤加黄芪、桑枝、红景天、防风、补骨脂、独活、老鹤草、炙甘草等。
风久病不愈,必然导致邪气闭阻,血行不畅,脉络不通,即“久病入络”。名医焦树德认为痹症虽然是风寒湿汽杂至合而成痹,但又有肾虚寒邪深侵和久痹不已,复感三邪,内合肝肾的特点。肾主骨与肝肾同源,精血不足,筋骨失养,痹而不已可致“筋缩”、“挛节”,骨质疏松,关节肢体变形,脊柱属督脉与肾脉相关联,故可见弯曲、僵硬。治疗此症,必须抓住肾虚寒盛的特点,以补肾祛寒为主。治宜益肾壮督、养肝荣筋,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加大狗骨、豹骨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