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 余年,长于诊治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临床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设有“痛风论”专篇,《丹溪心法》设有痛风专论,对痛风有深入阐述。丹溪说:“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并指出:气血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于七情,外伤于六气,气血之运或迟或速,病变乃作。痛风之发病,大率因血受热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瘀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施老师认为“热血得寒,瘀浊凝涩”是痛风发作的原因所在,而涉冷水、立湿地、扇取凉、卧当风等是诱发因素。痛风的发病与痰湿相关,而痰湿为阴邪,有流注下趋之性。痛风病尚有昼静夜发、发作时关节疼痛剧烈的特点,正所谓“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髓,酸痛乍竭”。痛风的发作与饮食密切相关,常因嗜食膏粱厚味、酒饮无节而诱发或加重。
2 临证治疗
施老师治疗痛风,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现代医学看,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过高,沉积在关节或其邻近组织引起;从中医理论分析,血热而又感受外寒、湿邪,血凝气滞,经络不通,以致四肢百节走痛,其病理特点在于“浊瘀滞留经脉”,治疗当以泄浊解毒为大法。施老师推崇丹溪上中下痛风方,他自1997 年开始对丹溪痛风方进行临床研究,选择确诊痛风病例6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证候、主要化验指标、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及1 年内复发次数,证实了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的疗效。丹溪痛风方以苍术、羌活、威灵仙、防己、桂枝、白芷祛风湿,黄柏、胆南星、神曲、龙胆草祛痰热,川芎、桃仁、红花行瘀血,诸药合用,散风邪以温通,泻蕴热以清泄,行瘀滞以祛肿痛。此方组成与痛风病机恰合,疗效自不待言。
2.1 南星燥痰,苍术祛湿,黄柏清热,用量当重施老师重视运用胆南星、苍术、黄柏,认为胆南星燥痰散风,苍术祛湿,黄柏清热,用量宜重,当推为主药。胆南星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善治风痰肿痛,通常用量为6~10 g,但由于有毒,一般多取最小剂量作为辅助药使用。对于风痰肿痛明显者,胆南星的用量宜大,常用至12 g。黄柏泻火、燥湿、解毒,“有泻火为补阴之功”,故重剂用之。因火热之盛,虞黄柏泻火之力不逮,丹溪方中配用了龙胆草。热痛甚者,老师还常加用知母、忍冬藤等清热之品,甚者用金银花、秦皮、紫花地丁,并推崇用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中除南星、黄柏外,还重用功擅燥湿健脾、祛风辟秽的苍术。苍术与南星同用,可加强燥湿祛痰作用;与黄柏同用,即成清热燥湿良方二妙散,善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三药相合,清热、燥湿、祛痰,是其主导作用,也是该方疗效突出的原因所在。
2.2 桃仁活血,牛膝行瘀,配方不可或缺痛风发病,“血受热自沸腾”也罢,“热血得寒瘀凝涩”也罢,其病均涉血分,多痰瘀交阻,故在用南星、苍术祛痰燥湿的同时,配用桃仁、川芎、红花活血祛瘀,使痰去瘀行,胶结得以松解,疼痛得以缓和,病程缩短。对于经久不愈者,可加用活血攻下的泽兰、川牛膝、地鳖虫、地龙、水蛭等。
2.3 重用清化湿浊,降低尿酸痛风多肿痛,配方中用防己以行水逐湿,但毕竟力薄,临床视病情配用薏苡仁、土茯苓、泽泻。痛风者血尿酸多偏高,注意选加土茯苓、虎杖、鸭跖草、泽泻等泄浊之品,并用大黄通腑,往往能使血尿酸降低,疼痛缓解。泄浊药可促进湿浊化泄,瘀滞通行,而有推陈致新之功。老师强调,不能一味利水,要注意清化,用药如苍术、萆薢、蚕砂、秦艽等,且要注意与活血药、清养药的配伍使用。痛风兼肾结石者,多有腰痛血尿,宜选加金钱草、海金沙、芒硝、小蓟、白茅根、石韦等通淋化石,还可配用有碱化尿液和促进尿酸溶解作用的青皮、陈皮等。
2.4 配用祛风药,流散结滞痛风方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祛风: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灵仙祛臂胫之风。祛风药有温行流散的作用,有助于祛除“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等引起的病症,也体现了“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的主张。临床上可视疼痛部位的不同,选取其中相应的祛风药物。使用祛风药的目的在于流散结滞,宜轻不宜重。
2.5 顾护胃气, 适时扶正补虚痛风方中神曲,虽说消中州陈积之气,但对顾护胃气亦有一定作用。治疗痛风药除燥湿药温辛与胃不相忤外,清热、泄浊、祛瘀类药对脾胃运化功能都有一定影响,故此,要重视神曲的应用,同时加用薏苡仁、陈皮、炒山楂等健脾养胃之品,胃阴虚者还可配用石斛、生地黄、百合、北沙参等清养。本病后期,有胫骨酸软、神疲乏力、足底痛、足心热、盗汗等阴精亏虚的表现,可选用熟地黄、枸杞子等调补。
2.6 配合外用药,内外兼治施老师治疗痛风的一大特点,是内服外用兼施。其方法一,在内服的同时,将药渣再煎煮一次,取汁浸泡外洗;方法二,将大黄、制草乌、水蛭等磨成粉末,拌入冰片,凉水调好,敷于肿痛处,用止痛膏固定。对于痛风发作者来说,止痛是第一要务,采用中药浸泡或外敷,由于药效的渗透,往往能使疼痛快速消除。
3 验案举隅
男,59 岁,2009 年3 月25 日初诊。诉痛风反复发作10 年,喜啤酒、海鲜、豆制品。先左足跖指关节、继而两足疼痛,近来持续发作。3 d 前左足底肿痛,现两足趾关节肿痛,服戴芬1 片,大便日一行,口不苦,不干,苔白腻,舌质红,脉弦数。超声检查:双肾、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治以祛湿浊,清热毒,行瘀滞。处方:苍术12 g,薏苡仁30 g,土茯苓15 g,泽泻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川牛膝15 g,姜黄12 g,大黄6 g,鸭跖草30 g,虎杖15 g,车前草20 g,石斛12 g,海金砂10 g,陈皮10 g,延胡索20 g,地龙10 g。7 剂。二诊诉药后肿痛未加重,但未消除,苔白腻,舌质红,脉沉弦。拟重用温通药,前方加桂枝10 g,胆南星12 g,白豆蔻6 g。14 剂。三诊诉药后肿痛消除,又因多次下水捕鱼、吃鱼,近两天出现左手掌指关节、右膝关节红肿热痛,尿短赤,苔浊腻,舌质红,脉弦数。治拟祛热毒为主,处方:忍冬藤30 g,苍术12 g,薏苡仁30 g,土茯苓20 g,防己10 g,桃仁10 g,红花10 g,龙胆草5 g,炒黄柏10 g,鸭跖草30 g,虎杖15 g,延胡索20 g,威灵仙15 g,淫羊藿12 g,胆南星15 g,川牛膝15 g,蜈蚣1 条,全蝎5 g,蚕砂(包)20 g,酒大黄10 g,青皮、陈皮(各)10 g。14 剂。四诊关节疼痛完全缓解,用丹溪痛风方加减治疗月余病情稳定。此后曾因饮食诱发右膝关节肿,轻微疼痛发作,遂以原方改作散剂调治而愈。至今痛风未见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