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痰湿体质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探讨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2)

文章正文

    痛风( Gout) 是一种难治愈、易复发的代谢性风湿病,与遗传背景和高嘌呤、高蛋白饮食关系密切,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全球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我国痛风发病率达0. 26% ~ 0. 34%,高尿酸血症发病率达5. 79% ~ 13. 8%,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冠心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痰湿体质是痛风、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重要的体质基础,既往关于中医痰湿体质在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相关性探讨研究较少或较局限。

1 中医学对于体质学说的概念及其机制的阐述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等多方面参与疾病的过程,“体质”,“痰湿”学说首见于宋、金、元时期,且倡“肥人多痰湿”、“百病兼痰”论,众医家继承发展了前人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与思想后首先提出的,沿用至今。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在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谢、功能和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质。由于体质差异,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临床表现和证型各不。王琦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痰湿质、瘀血质、特禀质等9 种基本类型,痰湿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痰湿体质与痛风、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肥胖、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现代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痰湿体质与痛风、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基础及临床研究日益得到关注。体质类型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且体质可以调节的。痰湿体质的形成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丹溪治法心要·湿》中云: “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表明地理环境及气候潮湿,能使人感受湿邪。若素体内湿偏盛,则易感外湿之邪,困脾生痰,易形成痰湿体质。如调查表明台湾本地居民的原发性痛风患病率为11. 7%,远高于大陆的0.67%,多因岭南瘴疠、久雨多湿内外湿邪夹杂,易致痰湿体质,多罹患此病。国内不同地区,汕头、上海、山东、北京等地的调查结果也提示富含高嘌呤的饮食对痛风影响不能低估,而高嘌呤食物大都是肥甘厚味之品,易招致内湿化痰形成痰湿体质。因此,气候环境及饮食习惯是导致痰湿体质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肥人多痰湿”,“肥贵人则膏粱之疾”,故痛风之人又以肥胖的痰湿体质人群为多。不良精神因素也可导致痰湿体质的形成。如果思虑过多,耗伤心脾,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可影响精微物质代谢与输布,逐渐成为痰湿体质。

2 中医学对于痰湿体质的概念及其机制的阐述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卫气失常第五十九》曰: “是故膏人,纵腹垂腴; 肉人者,上下容大; 脂人者,虽胀不能大者。”而《金匮要略》“盛人脉涩小,……历节疼,不可屈伸”的论述则阐述了痰湿体质易发痛风之脾虚湿盛的病机。丹溪还对痰湿内蕴的外在表现进行了表述,《丹溪治法心要·痰》中云: “关脉伏而大者,痰也。眼胞、眼下如烟薰黑者,亦痰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是痰。”明确提出了痰的脉象与外在体征,对痰湿体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医家王燕昌《王氏医存·肥人多痰》中说: “肥人多痰,大半因湿。……盖不病则津液为脂膏,病则作湿酿痰也。”明确提出痰湿体质不病时,“津液为脂膏,病则酿湿作痰”。这一论述表明,痰湿体质实质上是体内脂膏偏多的特殊状态,因而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

    现代中医对痰湿体质的定义是指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物质输布运行及转化失调,痰湿凝聚、互蕴,迁延日久而逐渐形成的以重浊黏滞为主的偏颇体质状态。痰湿在体内形成之后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痰湿软轻,但并未消除,长期潜伏于体内,对生理机能产生影响,逐渐形成特殊的机体状态,即痰湿体质; 若痰湿较重,则可转化为痰湿证的病理状态。另外,宋咏梅提出,痰湿体质是指在遗传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以痰湿内蕴为主要特征,并易引起痰湿证的体质状态。因此,痰湿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其病机从化的重要因素。

    痰湿体质影响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生、发展趋势和预后转归。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 第一,痰湿体质决定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病方式并影响其发展倾向。痰湿体质导致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存在易感性、易罹性。第二,痰湿体质影响病机从化。病邪进入人体,病情可随体质而发生变化。痰湿体质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湿热体质者受邪后易从热化,主导疾病的传变趋势。第三,痰湿体质影响上述两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3 中医对痛风病因病机与痰湿体质关系的认识

    痛风在中医学中类似于“痹证”、“历节”、“脚气”、“痛风”等病症,而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基础。姜良铎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痰湿浊毒内阻血脉、四肢以致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本课题组前期对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中医证候的文献进行了检索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证候是: 痰瘀痹阻证35. 06%,痰浊阻滞证14. 88%。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病多因素体痰湿体质,外感风寒湿邪,以致痰湿流注筋脉,久病入络,痹阻关节; 间歇期或慢性期湿、痰、浊交相为害,污浊凝聚,不得运行而作痛,受累脏腑以肝脾肾为甚。痰、浊是病之标,肝、脾、肾功能失常是病之本。禀赋痰湿体质而又嗜食膏粱厚味、海鲜啤酒加之起居无度,而致痰湿壅滞日盛,阻碍血行,血不行则痰、湿、瘀互结,滞留骨节筋肉,蕴久化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其发病机理关键为“痰湿”,发病经过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患者本身痰湿体质脏腑功能失调,如饮食不节,酿生湿浊,病理变化往往表现为高尿血酸症。随着病邪的逐渐深入,痰湿热邪瘀浊入络、痹阻经络、外攻手足,多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此期多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治疗。随之进入痛风间歇期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此期病程长、症状轻,往往被医患双双忽视,而造成病邪日久、入里脏腑而致痛风石,甚至伤及肾之气化功能,引发痛风性肾病。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等一系列复杂的表现。

4 现代医学对痛风、高尿酸血症与痰湿体质的关系认识

    痰湿体质者多表现为体形肥胖,肥胖多是痰湿体质的集中外现。何裕民对肥胖人群调查显示,痰湿体质及兼夹痰湿体质者分别占14. 7%、35. 9%。朱禀匡对老年肥胖人群调查显示痰湿体质者占76. 55%,说明肥胖和痰湿体质密切关系。肥胖是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显示肥胖是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独立而且重要的危险因素; 肥胖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并受特定环境因素引发的,且肥胖和高尿酸血症、痛风的生化基础有着重要的关系。年龄与痰湿体质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于60 岁的老年人患病率更高,且多见于腹型肥胖老年人,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腹型肥胖与尿酸的生成增多密切正相关。

    董静对痰湿体质与平和体质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和标志物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肥胖既是代谢综合征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亦是痰湿体质的主要表现和危险因素; 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具有明显程度的相关性,同时认为代谢综合征是痰湿体质的主要发病趋势。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基础,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常聚集同一个体,两者发生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肥胖型男性人群中这种相关性更为明显; 且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与多种代谢指标异常密切相关。痰湿体质是代谢综合征的病理基础,调整痰湿体质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本课题组临床观察163 例原发性痛风患者,其中痰湿体质者占60. 7%。潘启焕等对123 例高尿酸血症进行体质辨证,结果气虚痰湿质104 例,占84. 6%,体质的差异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痰湿体质是痛风发病的内在基础: 骆斌等对4l 例肥胖人与50 例正常人的白细胞抗原( HLA) 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携带HLA - B12抗原的痰湿体质者人群,其肥胖的可能性是未携带该抗原人的3. 868 倍。中医痰湿体质与HLA - Ⅱ类基因( DPB1、DRB1、DQB1) 多态性有一定关联性,载脂蛋白基因4 等位基因频率和高尿酸血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5 讨论

    痰湿体质者多表现为体形丰腴肥胖,肥胖和痰湿体质密切相关; “肥人多痰湿”,“肥贵人则膏粱之疾”,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之人又以肥胖的痰湿体质人群为多。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生化基础,降低血尿酸是痛风缓解期及慢性期的主要治疗策略; 痰湿体质是代谢综合征具有明显程度的相关性,是其主要发病趋势痰及危险因素,调整痰湿体质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高尿酸血症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理痰湿体质亦是降低血尿酸的有效途径,血尿酸的降低能够减少或杜绝痛风的复发。这一学术观点与临床痰湿体质的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治疗不谋而合,本课题组临床以健脾化痰祛湿治法确立的袪浊通痹方,用以调理痰湿体质的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多能起到较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前期课题组对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中医方药及证候的文献进行了检索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证候为痰瘀痹阻证,痰浊阻滞证; 主要中药苍术、白术、薏苡仁、土茯苓,亦说明“痰湿”是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

    所以临床对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应以调理痰湿体质为本,减少尿酸生成为标; 以健脾化痰、降酸化湿泄浊为主要治法。

 


上一篇:痛风停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 下一篇:根治痛风的民间验方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