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陈以平治疗痛风性肾病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43)

文章正文

    陈以平教授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肾病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对继发性肾病的中医药治疗独具匠心。

一、病机:肾虚脾弱,湿浊瘀阻

    痛风性肾病是指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的。肾脏病变,属于中医学“痹证”、“腰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认为痛风之病因是“瘀浊凝涩”;《景岳全书・风痹》云:“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中藏经・五痹》认为此病“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陈师立足于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而饮食肥甘、七情失调、劳倦过度是诱发痛风性肾病的主要原因。

1.禀赋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不足则脾不健,肾阳亏损,则脾失健运。”“痹者,脉不通。”患者往往先天禀赋不足,阴精阳气亏虚,则易受外热或风热之邪,脾虚健运失司,湿浊内留,邪与湿相并,合邪为患,或湿热之邪侵袭筋络,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痹阻经络关节,气血不行,骨失所养,不荣则痛。

2.饮食劳倦  饮食劳倦易伤及心脾。如饮食失节,脾运失司,痰浊内生,气血生化乏源,土壅木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痰瘀胶结,痹阻经络,不通则痛;若劳倦过度,心气亏虚,心血不足,久之则气血运行不畅,且精血亏虚,筋骨失于濡养,肢体、经络、关节闭阻,而发为痹。《医学准绳之要》谓:“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注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

3.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或忧郁恼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郁化火,肝阴耗损。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久之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不利;气郁则血瘀,久之关节痹阻。不通则痛。

陈师认为本病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急性发作期以湿热、寒湿、瘀血为主,亦有病久正气亏虚,复感于邪而发病者,以关节疾病明显,或伴有全身症状为主。稳定期表现正虚邪恋,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

二、治则:培补脾肾,活血化瘀

    陈师根据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其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浊瘀内停为标,故健脾补肾、化瘀泄浊是本病的基本治则。盖补肾能使肾藏精、主水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留,湿浊之邪得以排泄;健脾则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液,湿浊之邪难以生成;泄浊通络,活血化瘀,消除病理产物,使经脉流畅,湿浊瘀血之邪不能滞留为害。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红肿热痛,下肢轻度浮肿,尿常规有隐血(+)至(++),血、尿尿酸偏高,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等症。陈师认为该表现属湿热痹阻(热重于湿),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痹为主。在稳定期,患者多表现为轻度浮肿,神疲乏力,腰酸膝软,或伴有纳呆,恶心,口有秽味,夜尿增多,肾功能减退等症,属于脾肾气虚,水湿不化,湿浊内蕴,治宜培补脾肾,健脾利水,温肾补气,活血泄浊。

三、处方:经方为主,参以中和

    陈师认为,治疗痛风肾发作期当以祛邪为主,佐以活血,基本方以三妙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同时加入清热凉血之品,如赤芍药、生地黄、黄柏等。三妙丸中的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苍术苦温,善能燥湿;加入川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且引药下行,治下焦湿热疗效更佳。四物汤活血养血,加入桃仁、红花并入血分而逐瘀行血,瘀血行则络脉通。稳定期扶正为主,佐以活血,基本方为参苓白术散合左归丸及桃红四物汤加减。

陈师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还选用大量含有生物碱类的中药(如土茯苓、萆、秦皮、虎杖、泽泻等),用以中和血尿酸。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萆、虎杖等泄浊分清之品,有降低血尿酸作用;苍术、车前子、玉米须等燥湿健脾、利水化浊之品,可促进尿酸排泄;丹参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尿素氮、肌酐、钠和无机磷的排出,使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减轻其病变。这些药物均可随证选用。陈师根据多年诊治经验,结合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特征,提出脾肾亏虚、瘀浊阻滞致病的观点,因此在治疗痛风性肾病时尤其注重采用培补脾肾、活血化瘀法,收效甚佳。

四、验案举隅

    病例1 张某,男,52岁,初诊日期:1996年9月25日。原有痛风病史多年,手指关节痛风结节明显肿大,影响关节屈伸,外院西药治疗,疗效不甚明显,继而出现泡沫尿,双下肢轻度浮肿,肾功能逐渐衰退。初诊时,查血红蛋白71 g/L,血肌酐240umol/L,尿素氮15.2 mmol/L,尿酸550umol/L,血沉90 mm/h,尿蛋白150 mg/dl。患者面色痿黄,双手指关节肿痛,腰酸乏力,胃纳欠佳,口有秽味,夜尿频数,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弦带数。证属脾肾亏虚,湿浊不化,治宜健脾益肾,活血通络。拟方:党参30 g,土茯苓30 g,生地黄15 g,山萸肉15 g,萆30 g,桃仁15 g,红花6 g,丹参30 g,当归15 g,车前草15 g,黄精15 g,何首乌20 g,虎杖30 g,制大黄15 g。14剂。

二诊:药后关节痛除,但结节尚未消除,上方加黄芪30 g、玉米须30 g,另配合六味地黄丸、至灵胶囊、小苏打、别嘌呤醇口服。

    三诊: 服前方30剂后, 复查肾功能示: 血肌酐170 urnol/L,尿素氮12.5 mmol/L,尿酸430 umol/L;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4 g/L。仍守上方,减土茯苓,加川断15 g、狗脊15 g。

    继续服上方3 个月,复查肾功能提示:血肌酐100urnol/L,尿素氮5.7 mmol/L,尿酸400 umol/L;尿常规检查阴性,血沉5 mm/h,血红蛋白94 g/L。守上方随证加减服用,随访4年余,肾功能正常。

    按:陈师认为,患者素体脾肾亏虚,运化湿浊功能减弱,代谢产物沉积不化,易致湿热内蕴,积聚于关节经脉,痹阻经络关节,气血不畅,骨失所养,不荣则痛。治以健脾补肾、化瘀泄浊、活血通络。方中党参、白术、土茯苓、萆、车前草健脾泄浊;黄精、山萸肉、何首乌补益肾精;当归、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养血、化瘀通络;虎杖、制大黄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二诊加入黄芪、玉米须加强益气健脾利水之功,培补元气,增强机体免疫力。

    病例2 薛某,男,46岁,初诊日期:2000年12月18日。因“反复泡沫尿伴镜下血尿五年余”来本院肾科求诊。患者5年来反复出现尿中泡沫,尿色深,伴腰酸膝软,乏力,曾在当地医院检查尿常规示:pr+++,BLD++。间歇性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但未见明显疗效。2个月前双手指关节及双踝关节红肿疼痛,在当地医院服用别嘌呤醇治疗,药后痛减,1周前来院检查24 h尿蛋白定量1.9 g,肾功能示:Scr170 umol/L,BUN 6.9 mmol/L,UA 627umol/L。刻诊:双手指关节及踝关节仍见肿痛,伴腰膝酸软,头昏乏力,泡沫尿,双下肢轻微浮肿,胃纳尚可,大便自调。舌质淡红,体胖边见齿印,苔薄黄腻,脉细,尿常规检查提示:pr+++,BLD++(28/HP),LEU(一)。证属脾肾两亏,湿浊痹阻。因患者目前以邪盛为主,湿浊痹阻关节及腰府,急当治其标,故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拟方:苍术、黄柏各12 g,川牛膝15 g,金银花12 g,忍冬藤、虎杖各30 g,萆15 g,当归、赤芍药、桃仁各15 g,土茯苓30 g,红花6 g。14剂。并配合服用别嘌呤醇(0.1 g/d)。

    二诊:药后关节肿痛基本消除,腰酸缓解。上方加葛根15 g,山萸肉12 g,继服14剂。

    三诊:患者症情平稳,检查尿常规示:pr++,BLD+(12/HP),复查肾功能示:Scr 160umol/L,Bun 5.8 mmol/L,UA 339umol/L。刻下无痛风发作,处于稳定期,以脾肾气虚为主,当治其本,治以补肾健脾,活血通络,利湿泄浊。拟方:党参、丹参各30 g,土茯苓30 g,虎杖15 g,苍术、白术各15 g,玉米须30 g,熟地黄12 g,何首乌15 g,当归、牡丹皮各12 g,桃仁15 g,红花6 g,黄芪45 g,鸡血藤30 g,黄精15 g,黄芩10 g,柴胡9 g。服用14剂后来院随治,加减治疗,又继服3个月,痛风始终未发。复查肾功能示:Scr 101umol/L,BUN5.6 mmol/L,UA 320urnol/L。逐渐停服别嘌呤醇。服药随访2年余,患者病情好转,肾功能稳定。

    按:陈师根据风寒湿热、邪正盛衰不同,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发作期以邪盛为主,稳定期以正虚为主。该病例病程较长,素体脾肾两亏,本次感受湿邪,肾阴不足,阴虚阳盛,湿从热化,湿热之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血瘀,瘀血日久不除,脉络受损。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法则。遣方用药遵循以经方为主,参以中和尿酸之品。诸药合用,无论从中医学理论分析,还是从现代研究结果来论证,其组方配伍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血尿酸,减轻肾损害程度。




上一篇:曹克光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经验 下一篇:陈以平治疗尿酸性肾病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